當前粵港澳大灣區9市生物醫藥政策存在建設主體間政策工具配置協調性不足、產業活動環節參與不均的問題,提出強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反饋力度、突破需求側環節消費與國際化壁壘和創造生物醫藥產業溫床所需外部環境的相關建議,具體對策與建議如下:

一、提升供給型政策工具配置與政策作用效率,優化生物醫藥產業主體信息交流與反饋機制,提高產業研發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9市生物醫藥產業配套的供給型政策工具集中于人才培養與吸納、基建投入和示范工程,而對于信息支持及公共服務建設方面的配置較為匱乏,并在總體結構上供給型政策工具使用占比最低。而供給型政策工具的合理運用可推動解決當前生物醫藥產業普遍存在的產品科技含量偏低、品種結構老化、企業拳頭產品不足、產業聚集程度低、龍頭帶動作用未充分發揮等系列問題。據此,應以減輕政府政策投入壓力為導向,提升重視程度不足的政策工具應用比例。針對9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投入方面政策缺位的現狀,需把重點落在補充東莞市、惠州市、肇慶市基建投入方面的政策工具,這是因為基建投入作為產業發展基礎,對其進行細化與完善可為企業研發提供支撐平臺,為生物醫藥科研創新保駕護航。針對廣州市、珠海市、深圳市、江門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狀況,仍需完善配套公共服務內容,著手打造相關服務平臺,簡化辦事登記流程,提升政務辦理水平,滿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各項需求。
立足生物醫藥產業主體,政府應全力構建科研合作體系,鼓勵生物醫藥行業領域龍頭與高校科研工作者在本市設立研究機構或工作室,采取“以點帶面,橫向合作”的形式促進9市生物醫藥產業高技術發展,并通過經費支持與政府R&D項目招標等形式強化學科建設扶持力度。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版塊,具備市場信號及國家政策信號的首要感知能力,其更需由政府對各市生物醫藥產業予以戰略性引導與配套的資源投入。同時,政府部門應協同企業強化彼此戰略聯系,定期同企業方面開啟生物醫藥產業座談會,以了解企業產能及創新領域發展痛點,梳理戰略價值明顯、可操作性具體、統籌難度適中的合理的產業政策改革訴求。從政策內容與企業發展路徑上看,距離各市政府與生物醫藥企業間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饋渠道仍需時日,而生物醫藥產品風口之下,需要政府力量更多地參與到產業布局、市場賽道選擇與外部調控之中,需要政府設立高質量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反饋渠道,以支撐各市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得到高效、科學、真實的價值引導。在人才培養中的學科建設方面也需進一步考慮實際情況予以適度調整,同時注重產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技術水平提升,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為產業發展輸送高端人才,為產業研發測試環節打下堅實基礎。政府還需落實人才培養工程,加快生物醫藥相關一流學科的建設工作,引導高校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建設戰略型主導產業以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與新型產業高度契合的理工類學科專業,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滿足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各活動環節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提升需求型配置政策工具多元化應用水平,促進生物醫藥產業主體協同合作,突破需求側環節壁壘并打開國際市場
需求性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從粵港澳大灣區9市的需求型政策工具配置占比來看,該項工具運用數量總體上適中。但獎勵項政策工具的各類細項工具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使用中并不均勻,應平衡政府補貼政策工具與其他需求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通過客觀評估提高外包服務、國際貿易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雖然政府補助能為生物醫藥產業注入資金,但單一的拉動或穩定產業需求方式會顯得“捉襟見肘”,余力不足。需求側環節消費與國際化壁壘的突破亦需要政府頒布政策加以調控。廣州、深圳二市已融合自身產業優勢打造出一套屬于本市的生物醫藥需求側政策工具配置體系。在國際貿易政策工具配置上,粵港澳大灣區9市政府應同生物醫藥產業共同努力打開生物醫藥乃至醫藥制造業產品流向國際的出口渠道,動員企業聯盟積極尋求國際貿易合作,頒布實施構建9市生物醫藥品牌的出口貿易綠色通道及配套的國貿管理辦法。
當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生物制劑尤其是疫苗類免疫制劑,在國際市場擁有得天獨厚需求窗口,生物醫藥企業可以在渠道外包、生產代工、CXO等領域合作,尋求打開國際市場。在生物醫藥領域仍可以奉行“引進來,走出去”方針,國外技術的引進能有效提升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也能夠反哺到市場需求之上,更易讓9市本土企業產品得到患者認可,有利于需求側壁壘的突破。而國內需求側正面臨著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常態化全面開展,院內終端及醫保簽約藥房終端被醫保方牢牢掌握著,直接性的消費終端補貼難以落實。但政府仍可通過間接補貼消費終端來刺激需求,即通過由政府向本市醫保部門提供資金,提升本市進入醫保目錄的生物制品報銷比例,達到提升市場需求量的目的。
三、優化環境型政策工具配置占比,契合生物醫藥產業建設主體發展實情,創造生物醫藥產業溫床所需外部環境
適度調整粵港澳大灣區9市生物醫藥產業配套環境型政策配置,對于營造產業發展高紅利環境意義重大,而產業間交流合作和協同發展以及產業鏈建設是各市生物醫藥產業建設的重點。從廣州市、珠海市、肇慶市、深圳市環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分布情況來看,還需加大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招商融資力度,對城市生物醫藥產業進行合理評估,加強組織建設、區域評估工作,貼合產業發展實況改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針對中山市、江門市生物技術自主創新不足的現狀,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外部專利技術入股,并通過企業專利轉讓與授權渠道,積極吸納外部先進生物技術進入兩市,早日形成技術高地。珠海市、江門市和東莞市、惠州市、肇慶市同時也應關注并補足生物醫藥產業研發、注冊、生產、檢驗等方面政策,聚焦產業交流合作與協同發展,如國內外合作、信息支持,力助企業正確評估風險,進行科學決策,加強各市生物醫藥產業與國內、國際的合作與溝通聯系,適當調整供給型政策工具的配置占比。
建設“溫床式”生物醫藥產業外部環境,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擴展,需要多領域政策協同調度與配合,知識產權等相關主管部門的精誠合作。通過規范知識產權等為產業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對產業外部產生影響和滲透作用,發揮政策的最大成效,推進產業政策環境建設進度。在知識產權方面,除卻應有的對高質量專利的獎勵辦法等經濟性刺激,各市政府還應考慮搭建符合生物醫藥技術高質量的專利合作與貿易平臺,在刺激專利市場的同時也能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著眼于企業與高校,可開放初創類企業參與9市生物醫藥企業孵化器項目,允許通過專家評審的優質創業項目申請專項創業資金,吸引高校畢業人才創業與融合資本進駐各市,以推動9市整體產業環境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作者:黃穎,譚清立,李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