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核心產業領跑各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數字經濟企業總量達17.84萬家,注冊資金總額達1.48萬億元;2022年度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創新企業名單,全省共有316家企業入選;2023年,全省預計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2.9萬億元以上。本文將對龍巖市數字經濟產業園為例,對其項目背景、項目概況及發展策略進行探討,具體如下:
1 項目背景
2019年1月,龍巖市委五屆八次會議提出了“一市兩區三組團五基地六產業七景區”的產業發展戰略布局,為加快構筑龍巖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平臺載體,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發展,龍巖數字經濟產業園應勢而生。
2 項目概況
(1)規劃范圍:龍巖數字經濟產業園規劃位于龍巖中心城區主城區北部北翼單元及園田塘單元范圍內,北至南三龍鐵路,南至北三環,東至東環高速連接線,西至馬山,總用地面積約333hm2(5000畝)。
(2)功能定位:按照“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理念,依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特色數字文創、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等數字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成為全省產城高度融合的新標桿、福建省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示范園區。
(3)規劃結構:“一軸、三片、四區”,一軸即沿解放北路、北外環和林邦路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軸;三片即園田塘片區、紫陽南石片區、林邦片區共三個用地片區;四區即三創園、數智科創園、龍凈智慧環保園、智能制造園共四個產業區。
(4)用地布局
三創園:主要布局科研生產用房、標準廠房、企業加速器、商務中心、科創中心、高端住宅及配套幼兒園等,現已入駐中盟集團、龍巖投資集團、北新聯合健康建筑產業研究院等項目。

數智科創園:作為龍巖數字經濟產業園核心區,主要布局科研生產用房、標準廠房、CBD商務中心、精品商務酒店、奧特萊斯購物街、風景景觀湖、體育休閑公園等,重點發展大數據、物聯網、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科研孵化創新等相關數字經濟產業,努力打造成5G新型智慧園區。
龍凈智慧環保產業園:由龍凈集團投資建設,項目建成后現狀廠區全部搬遷至此,未來將打造成國際一流的百億級智慧環保產業園區。

圖 4 智能制造園
智能制造園:主要布局總部辦公樓、標準廠房、智慧物流園、污水處理廠等,現已入駐電力能源生產項目及太陽電纜項目,未來將打造成新型智能制造業綜合園區。
(5)三大設施規劃
園區內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包括:街道辦事處、新羅區中醫院、紫陽市場、社區居委會、三甲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出所、文化活動中心、展覽中心、未來城紫陽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生鮮超市、社會福利設施、“四合一”環衛設施。
園區內道路交通設施包括:公交首末站、社會停車場、汽車充電站。
園區內公用設施包括:紫陽變電站、北翼水廠、北翼污水處理廠、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北翼消防站。
3 園區規劃發展策略
3.1 用地發展策略
(1)園區的建設發展首先應保證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先行,為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未來園區內每一個局部用地功能都有可能自行調整。確定合理清晰而富有彈性的用地結構,用地結構應能適應土地轉讓、分期開發、園區管理及城市特色的打造。
(2)通過建立起園區與市中心之間的聯系、園區內部各地塊之間的聯系、園區與其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從而保證園區在形象、結構上能夠形成統一的整體,同時使園區內部各細分地塊之間具有較強的相對獨立性。
(3)園區內生產生活配套區按照工業鄰里中心打造,在用地布局方面應注重產城融合發展。產城融合強調功能與用地布局的復合型,在園區內實現職住平衡,提高出行效率。其根本是協調好產業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以產帶城、以城促產”,從而使產城協同發展,形成良性互助。因此,在園區用地規劃中應留有產業人口及其家屬居住用地、居民點拆遷安置用地、高管宿舍用地、公租房用地等,以解決園區內產業人口的居住問題。園區作為整個城市的一部分,在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公用設施及居住生活綜合配套等方面應與城市共建共享,從而使園區的產業發展與周邊城市生活相契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4)隨著高新技術的應用及信息網絡的普及,建設用地涵蓋的功能已有別于傳統的用地分類。居住與產業的融合需求、商業與產業的融合需求及研發與產業的融合需求等,使得用地多元復合的屬性也逐漸顯現。適時引入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將更加有利于促進數字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促進智慧城市的用地空間創新。
(5)園區用地面積較大,不同片區之間在區位、交通、用地條件、拆遷量等諸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園區的建設無法一蹴而就,園區內用地應在分別滿足該片區功能定位的框架下,結合各地塊實際情況做到差異化發展,以滿足不同時期、不同功能的開發建設需要。
3.2 產業發展策略
(1)應發力產業應用創新,跨界整合區域產業資源,打造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智慧生活服務平臺,推進融合型數字經濟發展。由于園區初期產業類型以“+互聯網”產業為主,“互聯網+”產業為輔,政府需引進一批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龍頭企業,吸引平臺經濟體落地經營,打造數字經濟“生態群落”,推動服務型數字經濟升級,從而帶動園區內“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
(2)合理制定稅收政策,為數字經濟產業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中小企業是創新創業的關鍵,政府應出臺一些針對數字經濟產業領域中小企業稅收的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及推廣費用實行稅收抵扣,降低中小企業研發成本,充分發揮出政策對數字經濟產業的帶動作用。
(3)加強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明確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數字經濟產業是一個大產業集群,包括數字產品的生產、交易、傳輸、技術支持、服務支持等多個環節。政府要加強各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規劃協調,在業務管理上進行統籌整合,從而更好地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
(4)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層次人才支撐,城市吸引力不足,高層次人才很難落地發展。政府應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對其在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府優惠。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對人才的爭奪,擁有一定的數字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才能在未來的數字經濟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