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現代產業園區綠色生態新經濟體系,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挑戰、新機遇,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和引領園區各項建設。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加強技術、器物層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要持續完善產業園區生態建設制度體系,夯實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石,瞄定目標,苦干實干,久久為功,扎實推動現代產業園區的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一、著力打造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改造。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可依托 3R 模式 (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以南國銅業為核心,其他相關產業為產業鏈網的上下游配套產業,嚴格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構建經濟體系,不斷推動園區打破傳統的高消耗和粗放式發展模式,通過防患未然的源頭預防和治患及時的治理過程,逐步使園區產業和諧納入自然生態系統中,構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流動鏈條,打造循環經濟模式。
1. 著力構建園區企業內部的小循環。銅在所有金屬中再生性能最好,回收率高達 85%。園區應依據生態效率理念,通過降低生產消耗、減少物質排放、妥善污染處理等方式改進自身技術,加大力度解決企業生產中關于消除污染物和資源再利用的難題,使可再生資源最大程限度實現使用最優化、效益最大化,有效提高產品的耐用性和耐久度。比如,銅冶煉過程中的尾礦渣經過處理后可用于水泥廠等建筑材料行業。
2. 著力構建園區企業之間的中循環。園區應加強頂層設計,把握時代發展與企業前進的總體方向,不斷統籌園區戰略規劃和資源整合。園區內的企業資源整合是完善共生關系的重要舉措,通過將生產廢物作為備用原料或者進行深加工利用,在循環利用和廢物交換中實現園區內部的互惠式發展。
3. 著力構建園區與社會之間的大循環。社會大循環才是循環經濟的最終價值追求,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承擔起構建“循環型經濟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園區管理要依托社會需求與動態,充分認識到園區內的“廢”有可能是其他企業的“寶”,要及時發布企業產品、副產品、廢舊物資的相關信息,通過與相關行業的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因地制宜推動生活廢棄物處理與園區資源再生利用的協調統一,積極參與到社會層面的循環中來,不僅能夠在交流中互通經驗、分享成果,還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回收利用效能。

二、大力推進產業園區清潔生產能源轉型
清潔生產是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雙碳”目標的強力引擎。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應牢牢守住“清潔生產”的紅線,堅決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生產的全過程,以減輕或消除對環境的危害。
1. 優化“冶銅”工藝。園區應抓住冶銅這個重頭戲,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探索冶煉技術,優化制銅工藝,比如,低碳能源替代、工藝過程優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 等。同時不斷依托前沿科技,將大數據處理、復雜系統建模、VR、人工智能等先進智能技術與傳統冶煉工藝融合發展,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構建數據采集與分析一體化的智慧冶煉平臺,不斷探索“智慧冶銅”新平臺、新模式、新品牌,切實提高冶銅效率,降低能耗物耗。
2. 深化“三廢”治理。園區應針對“廢氣、廢渣、廢水”建立配套措施,以工藝技術、設備更新、過程控制和科學管理為抓手,在控制與利用上持續發力,使之“變廢為寶”。通過引進臨氧裂解一體化凈化技術,利用大分子有機物裂解和氣態有機小分子深度氧化的耦合反應機理,使臨氧裂解熱量傳遞過程的調控達到系統自熱平衡,實現廢水、廢氣、廢渣近零排放,逐步形成園區綠色產業鏈。
3. 強化“三余”利用。煉成鋼鐵需經過上百道工序,全程會消耗大量能源資源,因此園區應著力捕捉“跑掉的能源”。借助企業協作、高校聯動等方式深入挖掘產業“余汽、余熱、余壓”資源,通過發電等技術設備轉化為電能,形成剩余資源的減量化、資源化、再生化,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構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服務體系,為園區低碳轉型提供有力保障,以此盤活產業園,助力產業新城建設。
三、不斷完善產業園區生態建設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體系,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善于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沖擊。”從根本上而言,制度建設是推進“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開展產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制度體系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加快構建園區生態管理制度。園區管理者要著力完善綠色低碳辦企的相關政策,加強配套規章制度建設,讓制度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在制度的規范范圍之中,切實保障管理者、監督者、決策者有章可循、依章而行。
2. 全面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園區內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不再停留于原有的生產制造基礎之上,而是充分推動力量下沉,延伸責任手臂,將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皆納入生產主體的權責范圍。以此創新約束機制倒逼產業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自覺加強對上游產業鏈的引導,規范回收利用流程,加強信息透明程度,調動各方主體履行資源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3. 建立健全園區綠色考核指標。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在推進園區綠色考核指標建設過程中要堅持高標準、高要求原則,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指導下,結合園區內企業的性質、現狀、目標進行分類匹配,搭建合理的碳排放信息檢測平臺,及時發布相關數據信息,定期對園區內企業進行評估和檢測,對相關企業進行有效的獎懲引導,在企業間營造“綠色大比拼”的良好氛圍。(作者:藍天、李章林、王俊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