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透視揚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狀,以及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所遇問題。基于調查分析,揚州市的現代農業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數字化程度偏低、低碳經濟水平低。
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
1.1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
自從2017年全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方案制定,現已批準建立188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圖1),認定87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圖2)、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投入90多億元的財政補助。

圖1 2017—2021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批建數量

圖2 2018—2021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數量
在省級產業園建設方面,依托國家級產業園,以提高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特色鮮明、成長性強的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建設省級產業園,壯大園區建設體系。到2021年末,共有省級工業園區1500余個,其中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等超過50個。
在市級產業園的創建上,各地圍繞各自的優勢產業,規劃建設市縣級產業園,打造鄉村產業興旺的示范基地,為全國產業園建設體系提供基礎支撐。截至2021年末,已建成市級產業園區3000余個,其中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等8個省市超過80個;創建縣級產業園區4000余個,其中河北省、江蘇省、山東省等6個省市超過100個。據不完全統計的數據,有11個省份在進行市級產業園區的創建活動。
1.2揚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模式。
江蘇省于2017年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截至2022年,累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總數居全國前列。而揚州早在2005年開始建設市級示范園,目前揚州下轄的三區三市(縣)已經全覆蓋,有市級園區21家。同時各個縣區也分別建設了一批縣級農業產業園,初步形成了四級同創的格局,有力地推進了區域農業產業的發展。經調查總結,揚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
(1)科技創新,筑牢農業根基。圍繞農業信息化,江蘇省寶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園區建有智慧農業服務中心,負責園區智慧農業一體化管理平臺的日常運行管理,利用物聯網、5G技術、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已經實現了測土配方、農機管理、農產品統計及預測以及農產品質量溯源系統等功能,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2)升級種業,擦亮農業“芯片”。揚州市高郵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圍繞“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能夠代表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目標。江蘇豐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和條件,經研究育成高產、中抗赤霉病等性狀具重大突破的“蘇麥188”,給水稻種植業帶來巨大的創新突破,也給豐慶種業公司實現了種植業升級。
(3)產業融合,點燃農業新引擎。揚州市百匯園集團現在擁有近1000hm2的標準化黑莓生態產業園,已經種植了約546hm2的黑莓。通過多次轉型和提升,揚州市百匯園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生態農業、健康教育、創新科技三方面多元融合的民營企業,實現了全產業鏈高度融合,有效分擔投資風險。
(4)延伸產業鏈,拓寬農業新領域。揚州市廣陵區沿江現代農業科技園通過進一步加強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完善生產加工過程,通過產業孵化等途徑,延伸農業全產業鏈,轉化一批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業品牌,成為華東地區第一家食品產業園。
2.2揚州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狀
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從產業結構上進行的,也是對產業效率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的。農業工業的轉型與工業升級的總體思路是一致的。農業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不僅要從產業內部進行結構調整,還要從內部結構上提高產業的質量。
揚州市的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在全國排名前列,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已培育出高郵鴨、羅氏沼蝦、揚州鵝、儀征市茶葉、寶應有機食品產業園、廣陵食品產業園等10項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揚州市的休閑農業以現代農業園等形式,提供食宿、游樂、采摘、購物等服務。其中生態旅游類型以自然景觀、特色產業、文化體驗為主。揚州市通過科學的規劃,實現了三產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區域特色顯著的發展高效的農業產業模式。
二、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發展受阻
由中國年鑒網的相關數據可知,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72.5%。根據2021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揚州市第一產業比重4.7%,高于全省0.6百分點,低于全國2.6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47.9%,高于全省3.4百分點,高于全國8.5百分點,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相應最高值;而第三產業比重47.4%,低于全省4百分點,低于全國5.9百分點,且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相應比重。
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阻礙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揚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著手點,助推當地縣域產業融合,優化縣域產業結構,是揚州市縣域經濟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
2.2數字化程度偏低,信息流通緩慢
由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評價結果可知,揚州市近兩年均落選江蘇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全國百強縣(見表2),可見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在農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方面尚有提升空間。一方面,揚州市縣域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縣域5G基站、光纖寬帶、物聯網設施等基站布局有待擴展。同時,揚州市縣域的農業產業數據資源分散,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力度不足,導致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核心技術創新力度不足,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用智能設備相對較少,數字農業經濟在農業產業中的占比偏低。
2.3低碳經濟水平低,技術制約明顯
2.3.1生態農業發展層次不高。根據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江蘇省共有22地中榜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見表3),而揚州市只有儀征市和東臺市上榜。相對蘇州市、南通市等城市來說,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綠色發展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揚州市縣域的生態農業建設大多止步于個體生產環節,沒有延展到產業的層次。同時,在倡導揚州市縣域農業產業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推動了揚州市縣域農業生態環境的綠化美化,但是很少做到多次循環利用農業生產資源與能源,農業生態循環理念并未得到全面落實,生態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2.3.2生態農業技術含量有限。首先,隨著揚州市縣域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的現象愈加嚴重,當地的農業產業從業者多為留守的老人,會使用農業新技術的人數較少,因此推廣和應用生態農業核心關鍵技術的難度較大。其次,揚州市縣域的農技協牽頭領辦主體十分匱乏,并且揚州市縣域的農業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不暢,沒有很好地認識和發揮科技人才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最后,從農業技術服務人員來說,我國高等教育中的農業教育分類較細,且鄉村復合型人才數量不足,而生態循環農業包括了種植、養殖等多個領域的綜合知識,所以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完全滿足目前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作者:張馨雨,薛慶根,袁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