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重慶和余杭兩地的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著重調查分析常州“智改數轉”中對數字經濟人才的需求,可以為建設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提供需求建議,為常州地區提供理論指導的同時為我國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一、我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概況與需求分析
(一)我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情況簡介
我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政策體制機制還不成熟。目前,重慶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余杭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已經開始運營,這兩個典型案例的發展方向和數字人才供給需求的分析對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
重慶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采用“一點多園”布局模式,為工業互聯網培育并輸送人才,吸引了20多家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聚集入駐,區位條件優越。此外,園區明確聚焦數字經濟的人力資源服務,為數字化相關行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配置了專業的數字經濟人才認證、實踐等平臺,還重視節約資源和降低運營成本,整合培育、認證數字經濟人才等方面的資源,既節約成本,又能在數字經濟人才的選、用、育、留、用等環節儲備足夠的相關專業知識,結合研究與實踐,打造產學融合的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截至2021年10月,余杭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前后為該地區企業輸送各類人才近40000人次,引進年薪50萬以上高層次人才200余人次,充分發揮了園區人力資源服務數字經濟企業的特征,推動了余杭區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人力資源效能。此外,園區采用“一點多園、有核無邊”的布局模式,打造物理空間上的多點協作、共同發展的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為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夯實了基礎。
(二)我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
本文調查的兩個典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案例,定位數字經濟人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和服務,助力本地乃至全國經濟實現飛躍。他們的發展趨勢各有側重點,也有相似之處,兩個園區都采用“一點多園”的布局規劃,以數字經濟人才聚集豐富地區為核心,在人才儲備富裕且高質量的學校或者平臺設立分園區,全面引進儲備數字經濟人才,為產業園區數字人才的“選、用、育、留、用”五個關鍵環節奠定基礎,提高數字人才培育和發展,為產業園區的運作提供保障。兩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產業園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園區政策體系不完善。兩個園區建設缺乏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業相關政策體系基礎,人力資源服務業尚處于發展階段,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領域更是處于新興階段。政府部門對于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產業園的政策還未形成明確的概念定義和標準,一些優惠政策比較模糊,大部分政策借鑒本地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政策。

表1 重慶、余杭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產業園(部分)政策
由表1可知,兩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政策與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政策大部分趨同,但聚焦數字經濟領域的政策比較稀少,需要更多針對性政策。
2.管理體制機制依賴政府。我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發展采用“政府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管理運營辦法。兩家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依托政府指導建設,還未能轉變“政事分開”的現狀,雖主要依靠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主體管理機制,但是不能貫徹到底多元管理協調機制,不能貫徹落實自主管理運營。
3.配套設施不完善。兩個產業園都注重選用培育優秀的數字經濟人才,并為相關企業輸送數字經濟人才。這就需要在產業園區內創建有關數字經濟人才的培育、認證和實踐平臺,經過培訓認證后才能由園區匹配介紹給相關企業,一方面保證了人才的高質量水平,另一方面經過認證,出具證書,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保障了從事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的基本權利。但相關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
(三)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園的需求分析
我國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以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且適配的數字經濟人才為導向,結合市場需要、市長規律等,并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創建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數字經濟引領發展,對產業園建設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其對產業園主要有以下幾點需求。
1.對產業有帶動作用。產業園引入的項目和企業,要對產業的上下游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形成產業集群,達到以點帶線、以點帶面的效果。
2.打造旗幟性創業產業園。目前各地人才引進競爭激烈,優惠政策大體趨同。我國各地產業園要加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方向引進一些相關的數字經濟創業和技術團隊,特別是具有旗幟性的團隊入駐園區發展,占領產業制高點,形成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競爭優勢。
3.打造服務能力強的科技人才。培育數字科技和產業對接人才,提高數字經濟科技人才的精準服務能力,有利于科技轉換效率的提升。
二、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需求分析
(一)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的優勢和劣勢
1.建設優勢
(1)“智改數轉”產業轉型經驗較為豐富。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江蘇全省積極推進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產業轉型,江蘇各地積極響應號召,其中常州“智改數轉”引領產業轉型已走在全國前列,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經驗頗為豐富。常州數字化領域發展不僅注重多元化縱深發展,為企業賦值,為產業賦能,更加注重智能化發展,用智能打造數字化,助其蛻變轉型,為數字技術賦智,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建設依靠數字化技術打造聚焦數字經濟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再通過借鑒“智改數轉”的經驗建設智能化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有利于高效準確地培養選用數字經濟人才,為相關企業提供所需的高質量人才,促進經濟發展。
(2)區位條件優越。常州建有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東部)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體驗驗證平臺,已形成數字經濟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集聚地,在常州建設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位優勢明顯,首先可以擁有豐富的大數據儲備,其次可以方便選用培育高質量數字經濟人才,最后可以在蘇南地區形成數字經濟人才的聚集地和輻射源,在壯大新興數字產業規模和能級的同時,更好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2.建設劣勢
(1)政策不明確。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是新型產業園,相關針對性政策目前還很稀少。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政府對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規劃、專項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細化。
(2)缺乏建設經驗以及相關文獻。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是中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舉,在國外并無先例。2010—2019年,我國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數量超過150家,國家級已有15家,省級近50家,通過園區的建設以及運營,國家對產業園管理模式、產業集聚、產業鏈等方面的研究頗為深刻。2019年,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因此數字經濟的發展是近年來的新興重點,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發展的研究文獻目前還很稀缺。
(二)基于常州“智改數轉”“兩化融合”的人力資源進行建設需求分析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2018年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主營業務以較快的速度逐年增長,2014—2016年增長率逐年提高,2016—2018年連續3年增長率都保持在較高的范圍。
此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中提到了加強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產業園和平臺建設等措施。根據圖表和指導目錄可知,國家鼓勵人力資源信息化數字化,并且人力資源服務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加,增速呈正增長態勢,對經濟發展貢獻大。由此可見,在數字經濟時代大背景下創建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是大勢所趨,并且是提高經濟質量和效能的重要手段。
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充分考慮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園的需求,依托智能打造數字化,并結合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兩化融合經驗,以信息為支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出發點建設園區。
1.建設智能數字化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建設要充分發揮常州“智改數轉”經驗優勢,吸引數字經濟相關企業入駐園區,打造智能化、數字化園區,聚焦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特別工業領域的人力資源服務。與此同時,還要大力推廣企業“上云”,共同分享信息,使園區和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兩化融合”,提高行業整體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2.合理布局規劃。常州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可以選址常州科技街,坐落于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常州大數據產業園區內,緊鄰兩大國家級平臺即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東部)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體驗驗證平臺、常州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和新博智匯谷兩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周邊產業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制造、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大數據+”產業等?!耙粓@兩平臺三云”多中心的布局規劃形成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集聚地,不僅使產業園擁有豐富的數字化技術,而且使產業園可以培育獨屬于園區自身的數字經濟人才,具有可靠性和高質量性,打破以往只依靠與信賴的培訓基地或高校合作培育人才的方式,創造“園區培育+高?;蚧睾献髋嘤钡男碌缆?,凸顯數字經濟人才培育的全面性。
(三)建設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對策及建議
1.政府完善相關政策,主導產業園建設發展。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屬于新形式產業園區,目前可借鑒的建設經驗和研究資料很少,需要政府指導建設,還不能獨立自主運營。政府在專項政策上不僅要根據常州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還要設立數字經濟發展專項獎金,扶持鼓勵數字經濟人才投入相關領域建設,促進園區發展。此外,人社部也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優、更實的政策支持。
2.“一點多園”布局規劃?!耙稽c多園”布局規劃不僅有利于園區儲備數字經濟人才,還能為園區提供所需培育人才和基地,打破地域限制,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形成完整的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業產業鏈,促進經濟發展。
3.“智改數轉”“兩化融合”為基礎建設園區。智能化是數字經濟發展轉型的大趨勢,數字化賦智,在企業“上云”分享信息的基礎上,使大數據技術智能化,不僅有利于節約成本,還有利于快捷地獲得適配信息。與此同時,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培育輸送數字經濟工業人才,形成數字經濟高質量人才的聚集地,吸引更多高水平企業入駐。
4.配套所需認證、培育和實踐平臺。相關部門要為產業園提供技術支持,指導產業園創建數字經濟人才的認證、培訓和實踐平臺,根據市場導向培育人才,與傳統的和信賴的培育基地或學校合作相比更具有可靠性、真實性和適配性,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節約成本。(作者:崔洛彬 姜建威 王全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