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變化與空間之間形成平衡的策應是較理想狀態。當前表現為開發區空間發展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與產業集聚不協調。因此,在產城融合背景下要進一步明確開發區轉型的方向、路徑及策略。
一、協同轉型的方向及路徑
在產城融合背景下,提出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推進產城一體化建設。一是構筑復合發展之路。開發區內統一發展平臺,加強開發區內產業鏈的橫向與縱向合作,合力實現復合發展。具體包括發展模式上由單一“產業區經濟”向綜合“城區經濟”轉型;產業增長方式上打破區域同構制約,強調產業結構性調整和技術創新推動,實現錯位發展;在管理體制上整合發展主體,統一社會經濟單元,形成政策趨同有效對接工作。二是促進經濟方式轉變。近年我國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不斷興起,不僅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帶來了更多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同時促進開發區內經濟方式的轉變。
二、協同轉型規劃策略探討
在產業高度集中的蘇州高新區,產業空間協同轉型優化尤為重要,有必要從產業與空間轉型協同機制入手,以產業推進空間內容與利用方式的完善升級,以空間完善為產業發展提供上升空間,加強高新區轉型的空間優化策略研究。
2.1 整合產業動能,提升空間活力度
高新區轉型需要整合現有發展動能,進而提升整體高新區發展活力。一是提升工業化動能等級,促進內涵發展。高新區需改變現有“資源要素推動”方式,躍遷提升至“資本驅動、知識技術驅動和財富驅動”的產業增長,強調技術升級、產業更新和創新服務環境的工業化內涵式發展。二是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推進大都市區一體化建設。高新區主動承接中心城區的建設能量,在功能、交通等多方面融入都市區,提升自身服務水平,同時通過高新區的空間增長促進區域城市整體空間的優化。三是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推進空間結構轉變的同時,需要強化鎮村基層的空間建設,提升人口城鎮化的質量。

表 2 蘇州高新區發展動力整合
2.2 產業轉型優化,空間發展多元化
高新區轉型需從產業-空間優化和集約發展兩個角度展開。首先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空間多元發展。針對當前高新區綜合服務能力的欠缺,需在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深化主體功能區的多元化發展。同時,構建生活、生產性服務和大型基礎設施配套的產業綜合體來完善地域功能結構,化解高新區內部發展乏力的結構性矛盾。其次是促進內涵發展,打造集約發展道路。在高新區產業結構完成優化的同時,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促進經濟增長,走內涵式、集約型經濟發展道路:①以生產鏈組織區內生產網絡,產業銜接與空間發展緊密關聯。以產業鏈延伸為紐帶,引導大型企業根植于本地化生產網絡,帶動本地小企業的升級調整,完善產業鏈結構,推動高新區向創新型產業空間轉變。②要根據要素集聚、土地集約、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的空間開發原則,按照高新區內不同區域的功能要求、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對產業發展空間進行“彈性”規劃布局。
2.3 復合功能空間,產業互補性轉型
借助規劃手段推進高新區空間結構和功能的優化,為產業實現互補升級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合理預測產業空間拓展及開發規模,這是高新區空間拓展的關鍵,需要通過產業規模和投資規模合理預測產業用地的規模。二是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計劃和供地政策的調控作用,有序推動土地置換,推動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化;積極探索和制定高新區土地集約利用管理辦法,盤活土地存量,優化用地結構。三是探索“三規合一”,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布局和空間引導政策,保障產業空間結構有序分布:從產業空間需求角度出發,進行土地利用空間布局;運用基于空間準入理念的控制性規劃方法,促使產業空間的高度濃縮和緊密關聯,與配套設施共同形成有序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
2.4 優質創新空間,增強產業根植性
在空間組織中,創建有利于創新思維激發的優質空間,可增強高新區內產業的植根性,進一步提升產業新型競爭力。首先,與傳統在企業中尋求創新空間相比,高新區可以通過營造優質的創新空間,為集體創新提供孵化平臺;利用自身優勢創建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中心, 提供孵化創新空間,增強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適應力。其次,創設產品試驗平臺、成果轉化平臺等服務性空間,增強創新產業為高新區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性支撐;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助力高新區擺脫單一依賴外需的經濟結構,增強經濟活力。最后,加強創新產業空間類型的布局規劃,統籌協調高新區內部不同新產業空間之間的產業聚集和互動關系。在協調發展未來高端產業的基礎上,對高新區土地實現彈性利用,有效騰接新功能發展所需的空間,解決當前外延式空間利用導致的土地資源緊張問題。
2.5 完善中樞空間,延展產業鏈單元
完善高新區內中樞空間的建設,是對產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呼應,也是實現多模式產業融合和構建產業鏈單元一體化發展的必經之路。①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空間,在物流運輸上實現產業與空間的完美銜接,并通過集約式發展物流體系的樞紐站點,完善中樞空間的配置和流通,實現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集聚,有效延展產業鏈的縱向經濟單元,一定程度上擺脫傳統集聚經濟發展的困境。②有效銜接交通、貿易等多方產業經濟,科學帶動高新區內空間分工,削平區內產業梯度門檻,加強多項產業活動合作,共享核心專長,降低生產費用進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③加強區域層面宏觀聯動,對接省域和省外大城市的產業功能,實現區域層面交通聯動,推進區域統籌和產城融合,為高新區轉型發展完善中樞空間。
2.6 串聯產業景觀,營造生態性空間
高新區實現向綜合新城的轉變,除推進產業升級外,還需要關注空間質量的提升。一是系統整合生態景觀資源,嚴格劃定生態空間保護的綠線與藍線,充分結合自然資源打造蘇南傳統水鄉空間。營造良好的生態性空間,提升空間魅力,增強對高層次就業人才的吸引。二是串聯各產業組團內半開敞綠化空間,建立生態軸線,形成具有產業經濟內涵的產業景觀軸線,打造具有經濟活力的綜合功能區(圖 6)。三是提升空間環境魅力,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塑造富有特色的人文生態居住環境,進一步吸引更多高端產業,引進新的資本與技術。包括:①明確中心城區功能及產業定位,強調高新區自身的中心城區地位,提升現代服務水平。②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塑造富有特色的人文生態居住環境,建立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協調好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空間關系。
三、結論
開發區轉型的核心在產業,而轉型成功的支撐和落腳點是在空間。蘇州高新區案例分析表明:產業和空間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的作用關系,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空間的支撐,反之,有效空間的引導能更高效的產業組織和配置,能有效地推進產業及其相關管理體系的轉型發展,兩者之間的“協同機制”不容忽視。因此,在當前產城融合導向下,要綜合開發區產業升級、空間發展等核心視角,協同考量發展動力、產業經濟、空間政策、土地開發等因素,來建立高新區空間優化策略體系。
總體而言,本文積極應對了開發區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在產城融合導向下從產業-空間協同視角為開發區提供更高效的產業轉型支撐,共同促進開發區的合理轉型。(作者:徐家明,雷誠,葛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