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在產品、品牌和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如文旅融合政策力度不足、區域協調聯動乏力、產品同質現象嚴重和專業人才結構性短缺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五個方面推動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包括制定文旅融合專項政策、建立文旅融合區域協調機制、利用文化特色創新文旅產品、培養引進文旅融合專門人才和借助科技打造智慧文旅系統。
一、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分析
(一)文旅融合政策力度不足
目前,粵港澳城市群針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較低。從具體數量來看,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發展的專項政策中僅 2 項涉及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從配套政策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關于鄉村文化旅游、濱海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和文化商業旅游等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容,僅提到了融合發展的規劃導向,但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建設標準,政策配套不足問題明顯;從具體城市來看,目前僅有廣州出臺了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的實施方案,區域內其他城市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專項規劃上存在滯后現象。除此之外,常態化防疫背景下,粵港澳城市群各地文旅消費刺激政策不足也是該區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阻礙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居民人均收入的下降造成旅游和文化消費支出的減少。據統計,2021年入境旅客總數為9.1萬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跌 97.4%;澳門2021年入境游客總數為 770.5 萬人次,比 2019 年下降近 80%;珠三角九市的文旅市場均遭受疫情的嚴重沖擊。雖然從2021年9月開始,“回港易”的全面恢復和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的正式開通,對粵港澳城市群文旅市場規劃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在常態化防疫的背景下,粵港澳三地政府仍需出臺相應刺激政策,以加快區域文旅市場恢復發展。
(二)文旅融合區域聯動乏力
粵港澳城市群現階段主要以城市模式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城市間協調聯動不足導致文旅融合的區域效應無法顯現。粵港澳城市群是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等多種特色文化的匯聚地,區域內文旅資源極為豐富,其文旅融合發展在我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兩種政治制度、三個獨立法律體制,給城市間文旅生產要素流通帶來一定阻礙,因此各城市的文旅產業融合主要是采用單打獨斗模式,城市間文旅資源共享程度較低,文旅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各城市紛紛基于自有文旅資源開發產品,由于城市群的文化同源性,極易出現惡性競爭問題。最后,各城市對文旅融合產品的營銷宣傳缺乏合作,在文旅市場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下,這種營銷推廣方式難以形成本城市文旅資源的辨識度,無法在區域內部打造統一文旅品牌,同時也不能創造出文旅產品協同營銷的規模效應。概言之,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區域內部競爭大于合作、聯動協調不足的特點。
(三)文旅產品同質現象嚴重
粵港澳城市群中各城市不僅地緣相近,而且文緣相通,共同的文化背景為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平臺,但是也難以避免該地區文旅產品普遍存在主題雷同、缺乏特色的同質化問題。一方面,粵港澳城市群各城市文化旅游產品相互模仿的現象比較嚴重,即便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建設中也存在同質化問題。比如廣州的北京路、深圳的大鵬所城文化旅游區和東莞寮步莞香文化旅游區等,都主打旅游購物和消費;沙灣古鎮、甘坑客家小鎮、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區等,均為古鎮或古村落旅游,在文化特色上沒有明顯差異,使得多數游客參觀完一個小鎮便對其他小鎮喪失游玩興趣。另一方面,區域內文旅產品無法充分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比如,粵港澳城市群共同轄有一條綿長的自然生態海岸線,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這條海岸線是沿線城市惠州、中山、江門等多個城市打造“濱海文化旅游”路徑的天然資源,但是由于開發缺乏地方特色與主題,沿線各城市所打造的濱海文化旅游線路,與深圳、珠海等其他城市沒有差異,無法形成當地的濱海旅游品牌。
(四)文旅融合人才結構性短缺
文旅融合專業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制約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浉郯某鞘腥旱慕洕ㄔO和旅游產業發展均處于全國前列,該地區在旅游專門人才培養方面經驗豐富。但是,隨著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文旅融合成為新的潮流和趨勢,文旅產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種情況下,多數傳統旅游人才已無法滿足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首先,粵港澳城市群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缺乏高端策劃創意人才和經驗豐富的經營管理人才,從而導致該區域的文化元素利用層次較低,文旅產品也難以實現高端整合,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受到阻礙。其次,由于旅游行業薪酬水平不高,區域內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導游和宣講員。導游和宣講員的知識素養水平,直接決定了游客對于每個景點景區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這類人才的短缺會影響該區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中的文化展示效果。最后,粵港澳城市群存在旅游電商人才和數據人才的短缺現象。目前,粵港澳城市群中的內地城市在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與成熟的經驗,但是香港和澳門地區尚未能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和直播售票等數字化方式推動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一)制定文旅融合專項政策
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涉及粵、港、澳三個行政區,因此必須制定相應專項政策才能保證文旅融合順利實施。首先,應針對文旅融合發展在監管、保障、稅收等方面出臺更多的政策指引,例如粵港澳文旅融合示范區評定標準、文旅融合發展的稅收優惠標準等。其次,深化區域合作,出臺一系列有益于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設方案。比如,可由香港和深圳牽頭,聯合惠州、珠海等城市共同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海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方案》,以此加強粵港澳城市群的文旅合作互動。除此之外,粵港澳城市群可就文旅產業融合與海南、廣西進行跨區域合作發展,共同建立大嶺南文化旅游合作聯盟,制定文旅合作發展框架協議,共同落實相應發展規劃的建設方案。最后,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限制,有關部門應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給予更多的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和技術支持。比如,通過提升稅收優惠力度和專項基金補貼扶持幫助文旅企業紓困;構建多部門參與的文旅大數據檢測數據平臺,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施長效防控監管,盡可能將疫情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降至最低。
(二)建立文旅融合區域協調機制
為打破大灣區內部各城市文旅產業融合各自為政的局面,粵港澳三地政府應聯合構建高標準協調發展機制。第一,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聯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發展委員會,統一協調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有關事宜。第二,盡快編制出臺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配套的實施細則,分階段、有重點地開發利用區域內的文旅資源,打通文旅生產要素流通通道,提高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第三,設立大灣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基金,支持區域內的文旅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大平臺的建設和發展。第四,區域內各城市要統一協調開展文旅營銷活動,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的文旅品牌。近年來,粵港澳城市群推出了多元化的文旅品牌形象,如“活力廣東”“魅力香港”“自由澳門”等,雖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各城市的文旅資源特點,但其傳遞的文旅形象難以在情感層面喚起游客的強烈共鳴,也無法形成區域內部的聯動效應。在文旅品牌營銷上,粵港澳城市群可以借鑒參考國外的優秀案例,比如加拿大旅游合作組織將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等四個加拿大省名組合成旅游口號“喚醒海的旋律”(Awaken to the Rhythm of the Sea),圍繞“?!边@一統一主題實現了四城旅游聯合營銷;以色列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兩個城市共同設計旅游形象標準和宣傳版面,統一旅游宣傳語為“兩座城市,一次周末游”(Two city,One break),向游客直觀呈現兩座城市的旅游資源特色。因此,粵港澳城市群應從區域內文化特性和資源屬性入手,基于游客對文化的共同記憶與情感進行文旅品牌的聯合營銷推廣。
(三)利用文化特色創新文旅產品
針對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各城市應該基于當地文化特色、通過創新突破文旅產品同質化壁壘,實現兼具差異性與互補性的文旅融合發展。一是深度挖掘各地文化特色?;浉郯拇鬄硡^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廣府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文化的集聚地,豐富多元的文化是該區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文化和環境基礎。各城市在研發文旅融合產品的過程中,要對文化要素和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和表達,以呈現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等的差異性魅力。二是區域內部各城市進行文化分工。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特色進行梳理和分類,各城市在此分類基礎上對文化特色的呈現進行分工,以此避免城市之間文旅產業發展的重復性與同質性。比如,以香港、澳門、深圳為核心,聯合東莞、珠海等周邊城市共筑都市文旅圈;以廣州為核心,聯合佛山、中山、肇慶等城市共筑山水文旅圈;充分利用惠州大亞灣石化基地的獨特資源,打造中國石化科技基地等。三是加強區域內部創新交流。通過搭建創新交流平臺引導區域內的城市進行文旅融合創新交流,以提升文旅產品研發的有效性和創新效率。
(四)培養引進文旅融合專門人才
培養和引進文旅融合專門人才是實現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之舉。在文旅融合人才培養方面:一是建立人才培養目標,現行旅游人才培養方案中未將文化產業理論、文化創意理論和數字技術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納入專業培養計劃,也未體現出文旅融合發展對文化與科技的要求,因此亟須針對文旅融合發展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出符合文旅產業融合需求的專業人才。二是加強校企合作,粵港澳城市群中各地方政府應推動旅游院校與旅游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以培養文化和旅游職業技術和素養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掛鉤的文旅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加強區域交流,粵港澳城市群應就人才培養加強溝通和交流,珠三角九市可學習借鑒港澳地區在傳統旅游人才培養上所積累的豐富教學和實習經驗,港澳地區則可以學習珠三角九市在文旅線上化和數字化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以此為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在人才引進方面,粵港澳城市群應加強對國家高端文旅人才的招引力度,通過引用面向國際市場的文旅人才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大灣區文旅市場。
(五)借助科技打造智慧文旅系統
近年來,在“科技+文化旅游”的發展背景下,大灣區各城市紛紛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游客文旅消費體驗,打造智慧文旅系統已成為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趨勢。但囿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區域內各城市智慧文旅系統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為此,粵港澳三地應共同構建大灣區文化旅游云服務平臺,城市群可依托平臺進行文旅資源共享,還可借助平臺統一向游客提供智慧導航、智慧導游、門票和酒店智慧預訂等服務功能,提升游客文旅消費便利性和體驗感。此外,共同建設大灣區虛擬文旅平臺,運用 AR、VR 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區域內的文化旅游景區和景點進行全景虛擬化呈現,加快線上博物館、線上展廳和線上文創平臺的建設,讓游客足不出戶便可進行文旅活動,以此應對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文旅融合發展困境。最后,共同推出大灣區旅游一卡通服務,游客憑卡可暢游粵港澳三地,同時可通過一卡通在線購買旅游信息服務并享受優惠活動等。通過共建智慧文旅系統,有助于推動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融合向新、向深、向均、向遠發展。(作者:周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