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城市群是我國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以下簡稱珠三角九市)。該區域歷史底蘊深厚,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廣府文化、紅色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匯聚地,發展文旅產業的資源優勢明顯。
近年來,粵港澳城市群文化產業持續穩步發展,已初步形成分梯隊的產業格局,產業市場環境、基礎設施和接待條件在全國屬于領先水平,為區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不斷向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成效顯著。
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基礎:文化產業現狀
粵港澳城市群歷史上屬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曾是一個整體,后因香港和澳門分別被英國和葡萄牙殖民者占領,導致香港、澳門與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走上了不同的文化發展之路。正因如此,中西方文化的匯集與交融為粵港澳城市群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1.文化產業規模逐年擴大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家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和世界級文化產業中心。2019 年,粵港澳城市群中 11 個城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 6076.6 億元,在該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為 5.27%,符合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5%的占比標準。數據顯示,文化產業已成為粵港澳城市群的支柱型產業之一??v向來看,2009 年至 2019 年,粵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穩步上升,其中 2019 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 2009 年的 2.75 倍,說明該地區文化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從增速來看,除個別年份(2015 年、2016 年)有所波動之外,粵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增速總體上保持在高位水平(如圖1 所示),文化產業發展穩中有進。

圖1 2009-2019年粵港澳城市群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增速
2.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粵港澳城市群中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差異明顯,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在粵港澳城市群中居于領先水平;珠三角九市文化產業產值在廣東省占比超八成,多年來在內地居龍頭地位;澳門文化服務業起步較晚,文化產業規模較小,雖尚未形成該地支柱性產業,但因其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地位,產業發展潛力較大。就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而言,粵港澳城市群11個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形成三個梯隊的產業格局。
廣州、深圳和香港屬于第一梯隊,這3個城市文化資源豐富,業已形成成熟且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其文化產業產值大幅領先于區域內其他城市。廣州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沉淀,是粵劇、古琴藝術等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匯聚風云激蕩的紅色文化、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融通中外的海絲文化與敢為人先的創新文化,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其文化產業在全國范圍內極具競爭力,近年來在數字音樂、新媒體和網游動漫等領域發展迅猛。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其文化創新能力居于全國領先水平,以該市為核心的文化智能產業群已具規模。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擁有“亞洲時尚和潮流之都”“東方好萊塢”“亞洲創意中心”等多項稱謂,“港式風格”已成為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文化名片,香港因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健全,軟件、計算機游戲、互動媒體等產業發展成熟,是粵港澳城市群文化產業發展的引領者。澳門、東莞、佛山和惠州屬于區域內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二梯隊。澳門服務業發達,與葡語系國家聯系緊密,是粵港澳城市群對外交流的窗口,文化產業發展規模雖小但頗具潛力。東莞、佛山和惠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制造業,成為印刷、音響與視聽設備生產等領域的重要制造基地。
中山、江門、珠海和肇慶則處于奧港澳城市群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三梯隊。這 4個城市雖然在文化資源上各具特色,但其文化產業產值的GDP占比與第一、第二梯隊城市相比差距較大,文化產業競爭力較弱。概言之,粵港澳城市群文化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產業鏈較為成熟完善,為該地區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現狀:文旅融合成效
1.文旅融合發展成效初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粵港澳城市群中各地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文件指導下,加快出臺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了粵港澳城市群文旅產業競爭力。自2016 年起,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每兩年組織一次“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評選,目前分三批共評選出25 個示范區,其中 12 個示范區位于粵港澳城市群。2019 年至 2020 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分兩批認定廣州市番禺區、江門市臺山市、深圳市鹽田區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1 年至 2022 年,粵港澳城市群中 10個項目分兩批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浉郯某鞘腥涸谝陨享椖拷ㄔO過程中不斷豐富文化和旅游業態,優化產品供給,加強品牌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2.文旅融合產品不斷豐富
為推動文旅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城市群不斷挖掘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文旅產品開發,以大灣區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情感為文旅融合產品注入吸引力。從 2020 年起,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推出兩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文化遺產游徑是指價值突出、保存較好、資源豐富、能有效串聯歷史文化遺產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襲歷史線路的陸路和水路,以及沿線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景觀?;浉郯拇鬄硡^文化遺產游徑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游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游徑、古驛道文化遺產游徑、海防史跡文化遺產游徑、西學東漸文化遺產游徑、近代商埠開放文化遺產游徑和非物質(粵劇)文化遺產游徑八大主題共 44 條實體游徑,主要分布于珠三角九市。此外,澳門推出“澳門歷史城區世遺游、海上游欣賞迷人景致”以及“感受路環之美 探秘九澳圣母村古建筑群”兩條歷史文旅路線;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確定法定古跡 1586 項。此外,大灣區各城市通過展覽、演藝等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例如,澳門、深圳和東莞等市互相推薦代表性非遺項目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粵港澳三地共同申報“媽祖祭典”“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等 7 個項目,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通過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內涵及關聯性,不斷豐富文旅產品,創新產品形態,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推動大灣區文化與旅游向深度融合。
3.文旅融合品牌逐漸形成
粵港澳城市群在推動文旅產業進一步融合的實踐探索中,基于城市特色文化和特有資源帶動旅游升級發展,形成了文化會展、美食文化、藝術文化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文旅融合品牌。香港與深圳憑借高度集聚的高新技術人才和較強的城市創新能力舉辦文化會展活動,會同珠海打造了由深圳文博會、深圳設計周、深港設計雙年展、香港書展、香港國際授權展、香港國際影視展、珠海北山世界音樂節等多元文化交流活動所組成的文化會展品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門、廣州、佛山弘揚特色飲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廣州、中山、佛山、香港和澳門以粵菜為紐帶,通過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廣州亞洲美食節等特色美食節和餐飲品牌節,加強粵菜文化交流,打造頗具影響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美食文化品牌?;浉郯娜氐鼐壪嘟⑷司壪嘤H、民俗相近,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持續推進,三地文藝界聯動頻繁,以藝術為橋梁加快藝術文化融合,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精品巡演、深港澳阿拉貝拉菁英交流藝術周、粵港澳粵劇戲曲界聯合打造經典戲目、大灣區畫家加盟合作主題創作等多元形態的藝術文化交流活動,共同打造出大灣區藝術文化品牌。
4.文旅公共服務逐步完善
近年來,粵港澳城市群公共文化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旅公共服務科技含量逐漸提升,有效推動了大灣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珠三角九市通過全面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工程,實現縣級以上博物館全覆蓋,廣州、深圳、佛山的博物館數量位列珠三角城市前三位;香港積極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致力于建設世界級文化設施。除此之外,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技術與文旅的跨界融合成果顯著,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文旅服務體驗。一方面,VR、AR 等虛擬技術與城市地標、景區結合,有效提升了文旅融合的科技含量。例如,香港的“城市景昔”項目憑借數字手段,可以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香港歷史全景圖像。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優化了大灣區文旅公共服務能力。例如,廣州啟動“廣州城市旅游云卡”后,游客可以通過刷卡乘坐廣州地鐵、市區公交及 BRT、水巴輪渡,憑卡享受多達 100 余家景點景區、星級酒店、美食餐飲、民宿客棧、老字號及旅行社等旅游卡合作機構的折扣優惠服務之外,還能使用電子地圖、智能語音導游、中英文雙語服務、卡片狀態管理等諸多配套服務應用。

表 1 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文旅產業融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