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組織領導,設計頂層規劃
建議成立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領導小組,由福建省分管副省長任組長,工信、科技、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安監、藥監、商務、交通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發揮各自職能,解決產業發展中各種矛盾和問題。建立“八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即每個新材料產業集群制定一個發展規劃、成立一個工作專班、組建一個智囊團隊、建設一批特色園區、打造一個供需對接平臺、培育一批優質企業、建立一張產業長板短板動態表、形成一個專屬特色產業集群政策包。
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
一是建平臺。加強統籌,由省內科技部門與工信部門聯合成立推進小組,作為新材料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主責部門,壓實責任。充分發揮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海西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以及寧德時代、福建冶控集團、福耀玻璃、三安光電、青拓集團等龍頭企業的科研帶頭作用,爭取“十四五”期間在化工材料、紡織材料、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不銹鋼、特種玻璃、汽車輕量化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具有一定優勢的細分領域再新增1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任務的平臺和團隊給予支持和獎勵,扶持一批在國內、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新材料創新基地。
二是強轉化。建議學習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功經驗,整合省內優勢資源設立福建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行靈活的機制,面向全國、全球引進先進技術與高端人才;建設國際水平的孵化平臺,吸引一大批優秀企業和優秀項目在福建落地;完善技術成果擴散機制,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實現科技與產業無縫對接。
三是促協同。依托各地材料協會等行業組織的現有基礎,在產業集群內建設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與重點企業聯合組建、中小企業普遍參與建設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或產業聯盟,面向產業集群開展共性技術研發,建立共同開發、成果共享機制。加強與省外優勢機構和企業的對接和聯合,加大核心技術開發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新材料技術短板難關。

三、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打造優勢產業鏈
一是確定優先發展的集群產業方向。
圍繞化工、紡織、不銹鋼等具有福建特色和優勢的先進基礎材料,建設世界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突破新一代信息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電池材料等重點應用領域亟需的關鍵戰略材料“卡脖子”核心技術。依托我國稀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光功能材料、稀土能源材料及稀土生物醫藥材料。分階段選擇戰略價值和市場價值高的重點產業方向予以支持,把福建省建設成輻射東南亞的新材料產業“橋頭堡”。
二是建設重點產業集聚示范區。
按照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等方面要求,結合《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中的“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行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等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千億廈鎢”式新材料旗艦,帶動和輻射周圍一批“衛星”式中小企業,形成先進材料產業集聚示范區。爭取國家新材料重大項目及重點工程、國家新材料產業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國家新材料資源共享平臺和參數庫平臺及分支機構向示范區布局。
三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鏈。
推行“產業鏈鏈長制”,充分發揮寧德時代、廈門鎢業、紫金礦業、永榮控股、福耀玻璃、青拓集團、南平鋁業等龍頭企業的科技引領優勢,以及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的生力軍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利益主體,推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大力開展精準招商和以商招商,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產業鏈關鍵缺失環節。持續對接生成一批具有較強引領性、帶動性、根植性的產業龍頭項目。
四是以拳頭產品引領產業集群全面成長。
利用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拳頭產品的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發展態勢,推動拳頭產品所屬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例如,以全球市場占有率超60%的鎢鉬絲為核心,鞏固金銅鎢鉬產業的集群化規模;依托15種稀土元素全分離技術及稀土產業完整產業鏈的專業優勢,助推稀土材料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利用國內市占率達48%的高電壓鈷酸鋰等新型電池材料的產業優勢,加快整個電池材料產業的集群化進程等。
五是促進材料產業與福建省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新材料產業集群與福建省相關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銜接、互為增值,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例如,鼓勵福美、阿石創等材料企業與京東方、天馬、冠捷科技等顯示企業實現產業鏈串聯和協同創新,為材料下游的應用企業實現省內配套和國內替代。
四、出臺相關政策,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一是拓寬基礎原材料供應渠道,加大本地資源勘查力度,鼓勵優勢企業建立海外資源供應基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前端優勢資源供給,為新材料產業提供資源保障。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重點集群的道路交通建設、電力供應、物流運輸等基礎設施環境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服務能力。三是利用福建民間資本充足、創投活躍的優勢,政府拿出一部分引導資金,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加入,推動設立福建省新材料產業基金,投向具有潛力的新材料企業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四是積極推動福建省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推廣政策,破解好材不敢用的難題,提升福建省新材料產業應用推廣能力。五是加強產業集群內招商引資、統計、稅務、標準、知識產權、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優化電力價格、土地價格,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五、發揮地緣優勢,實現閩臺產業互動對接再出發
一是進一步設立臺灣產業園,促進微電子、石油化工和新型顯示領域的臺灣地區材料龍頭骨干企業與大陸企業合作,實現閩臺產業互動對接再出發。二是引進臺灣地區工程技術人員、產業領軍人才和管理人才,壯大福建新材料領域高層次人才團隊。三是設立海峽兩岸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促進兩岸未來技術融合創新和落地轉化。利用福建省處在對臺前線的地緣優勢,推動兩岸包括新材料在內的高技術產業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