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干勇等 7 位院士聯名提出《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建議》,梳理分析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國家級產業集群方面,福州市、廈門市、莆田市入選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級產業集群方面,福建省重點培育壯大新材料相關的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一)初步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立足資源、人才、區位、產業等比較優勢,福建省基本形成金銅鎢鉬、化工材料、不銹鋼、特種玻璃、紡織材料、稀土材料、汽車輕量化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電池材料、新一代信息材料、石墨烯等11個具有影響力或發展潛力的特色新材料產業集群(詳見附表)。其中,紡織材料、化工材料、金銅鎢鉬材料、不銹鋼材料等產業集群已具有一定規模,集聚效應明顯;新型顯示材料、稀土材料、汽車輕量化材料、特種玻璃、新型電池材料等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材料和石墨烯等處于發展初期,具備產業集聚潛力。
(二)初步建成產業集群創新支撐平臺。
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擁有14家國家級新材料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分布在金銅鎢鉬材料、稀土材料、新型電池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材料等領域。全省擁有63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其中紡織材料領域最多,擁有11家省重點實驗室,其次是化工材料,擁有5家省重點實驗室。
(三)初步構建大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擁有重點企業80多家,其中金銅鎢鉬材料13家、化工材料4家、特種玻璃材料7家、紡織材料18家、稀土材料5家、汽車輕量化材料3家、新型顯示材料6家、新型電池材料10家、新一代信息材料7家、石墨烯材料3家。材料領域相關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福建省14家,全國排名第4.其中紡織材料6家、石化化工3家、輕工材料2家。材料領域相關的專精特新企業,福建省41家,全國排名11位,其中建材20家、石化化工8家、鋼鐵7家。

二、新材料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材料-下游應用鏈條保障不充分。
資源-材料端,紅土鎳礦全部依賴進口,鎳礦資源供應不足,加之精煤、焦炭也大多從省外購入或進口,極大地限制了不銹鋼產業發展?;ば虏牧系陌l展受到原油資源、高端聚烯烴等石化原料等因素的制約,造成上游原料供應不足。鎢廢碎料、碳化鎢廢碎料被列為禁止進口的固體廢料,國內鎢資源需求缺口進一步加大,使用再生料生產的產線也全面停產。材料-下游應用端,聚烯烴、工程塑料、高性能樹脂、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石化新材料產業鏈延伸不足,一體化發展水平亟待提高。全省年產不銹鋼冷軋板帶270萬噸,但是下游高端不銹鋼深加工企業發展較慢,產業鏈延伸度不夠。半導體用鎢鉬材料也受下游企業發展的制約,產能無法完全釋放。
(二)技術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創新平臺方面,具有產業優勢的化工材料、不銹鋼材料、特種玻璃、紡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等領域目前尚沒有國家級研發平臺。尤其是特種玻璃材料領域既無國家級平臺也無省部級平臺,僅建有1家技術孵化基地。技術研發能力方面,雖然特種玻璃、新型電池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和稀土晶體材料等產品及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高端功能化產品技術研發能力薄弱,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亟待突破。例如,化工材料產業集群內多為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能力整體較弱,絕大多數企業尚未成立產品研發部門,研發投入不足,缺少創新型人才和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專利及專有技術,同時省內尚無專門從事石化新材料的研究機構,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產業集聚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不強。
產業集聚能力方面,福建省新材料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廈門、福州等地,其他地區產業集群發展上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發展較為緩慢。例如,化工材料產業布局分散,幾乎各縣市均有化工生產企業,在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園區、莆田市荔城經濟開發區等專業園區中也都有化工企業進駐,但產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較低。產業配套服務能力方面,缺少對產業集群發展的信息服務、法律服務等配套服務,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不完善。11個新材料產業集群國家重點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測試評價平臺為0家,缺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部分新材料園區存在道路交通建設、電力供應、物流運輸等基礎設施環境方面建設不完善等問題。例如,福建省作為不銹鋼產品生產基地,地處無錫和佛山兩大不銹鋼交易集散中心之間,原材料和成品運輸量巨大,但由于道路和物流運輸配套建設跟不上,產品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又如,化工材料產業園區內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網以及碼頭、水熱氣電供應等公用設施配套尚未有效調配,且園區和項目建設不同步限制了化工材料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