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當前,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各地區對高排放、高污染產業的準入限制不嚴,導致能源重化工業等污染密集型產業競相沿江布局,加劇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因此,研究引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格限制污染密集型產業準入,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維護長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現行的產業管理方式已不適應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的現實訴求。
其一,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對環保性禁入條件設置不嚴,導致污染密集型行業沿江布局較多,環境風險增大。一是長江經濟帶主要采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選擇要鼓勵、支持的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企業對市場需求產生錯誤判斷,引發產能過剩和資源錯配。當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正面清單”管理模式的重點在于對產業存量的淘汰,而無法對影響環境友好性和資源節約性的產業增量進行嚴格限制,存在污染產業的淘汰與新增相抵消的情況,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二是一些地區大力引進和發展能源重化工業,給長江生態環境帶來一些安全隱患。
其二,長江經濟帶“正面清單”管理模式注重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對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產業的市場準入難以起到精準的限制作用,對產業發展的負外部性管理不足。
其三,長江經濟帶環境監管體系不健全,增大了負面清單管理的引入和實施難度。比如,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環境監管體系,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狀況掌握不清,難以有效評估沿江產業對生態環境的預期影響;“非禁即入”式的負面清單制度增大了管理者的監管難度,不利于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
(二)當前,要引入負面清單管理,促進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
第一,盡快劃定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為負面清單編制提供“底線”標準。生態環境保護紅線是負面清單制定的依據和標準。建議從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三個層次劃定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紅線。一是資源利用層次可從資源利用總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兩個方面進行約束,包括土地、水、能源的總量及萬元GDP有效利用量等指標;二是環境保護層次可從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放強度兩個方面進行約束,包括工業“三廢”排放總量、污染物去除量、萬元GDP的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指標;三是生態平衡層次可從生態健康和生態空間兩個方面進行約束,包括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生物多樣性指數、珍稀物種生存狀況等指標。
第二,加快編制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負面清單,嚴格限制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是可考慮列出長江經濟帶限制禁入類產業的負面清單,主要是對電鍍、印染、造紙等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嚴禁準入和向長江中上游轉移,明令禁止這類行業中的小微企業的準入,嚴格限制這類大中型企業的粗放式發展。二是考慮列出長江經濟帶落后產能類產業的負面清單,主要是對有色、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限制產能盲目擴張,逐步淘汰這類行業中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三是考慮列出長江經濟帶限期整改類產業的負面清單,對于關系國民經濟重要命脈和安全的行業,強制要求通過綠色循環工藝改造達到節能環保標準,對于達不到既定工藝標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可依照清單實施退出和淘汰機制。四是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制定差異化的負面清單標準,確定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發展類型、方式、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強度,尤其是對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產業準入和開發強度進行嚴格限制。
第三,加快建立完善的負面清單監管機制。由正面清單轉向負面清單,對政府的監管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的監管重心由事前監管向全運營流程監管轉變。一是加強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建立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平臺,及時識別和化解負面清單管理中的環境風險。構建多區域、多部門聯防聯治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提高長江經濟帶產業環境風險應急協同管理能力。二是建立環境信息的監測和共享機制,加快整合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環境統計口徑,依據主體功能區制定差異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標準,構建統一的環境數據共享平臺,提高負面清單管理的透明性。同時,根據環境監測數據動態調整和優化負面清單項目。三是定期曝光違反負面清單管理的企業,建立企業環保信用檔案制度,對失信企業要加大處罰和責任追究力度。通過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準入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