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著眼“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宣布成立,旋即成為今年清明小長假最火爆的話題。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4月1日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發布后,人們紛紛好奇這個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的“神秘”區域到底有何獨特之處?實地探訪雄安新區。
出得榮烏高速容城收費站,沿著奧威路直行不到2公里,就可以到達奧威大廈,這座外觀黑青色、10層左右的大樓以前是當地唯一一家涉外賓館,現在卻是戒備森嚴,不再對外開放。目前,這里是雄安新區籌備工作委員會以及臨時黨委的所在地,不時有過路行人駐足觀看或拍照留念。
而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大廈左右兩側各一條的紅色橫幅,左側上寫“容城歡迎創業者,新區拒絕炒房客”,右側寫的是“容城無房可買,當心血本無歸”,落款均為“容城縣人民政府宣”。
去炒房,可能是很多投機商客對雄安新區的第一反應。好在當地回應以及處理的很及時到位,從一開始,就對炒房投機行為進行了有力有效的控制。
據了解,從3月份以來,容城就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房地產市場秩序、城鄉違法占地和違法違規建設專項整治行動。國土資源和住建部門在全縣開展的城鄉違法占地和違法違規建設專項整治行動中,共計拆除違法違規建筑物48處,清理土地面積140.94畝。
根據河北省政府發布的消息,4月4日晚,雄安新區籌備工作委員會提出,將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售房、購房行為,確保房地產市場管控大局平穩有序。對不聽勸阻、惡意炒作的房地產企業和個人進行約談。同時,對違規房地產企業和黑房地產中介機構加大整頓力度,對違法違規建設、惡意炒房等行為開展專項整治,對涉嫌犯罪的,依法從重從速查處。
數據顯示,截至當晚,雄安新區內已經查處房地產、建筑領域違法違規行為765起,拆除違建125處,關閉售樓部71家、中介機構35家,清理違規售房廣告1597條,嚴厲查處違規網上售房行為9起,對10家惡意炒作的房地產企業進行約談,刑事拘留違法犯罪嫌疑人7人。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在4月5日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雄安新區是體制機制創新的高地和高端高新產業集聚地,不是大搞房地產開發,更不是炒房淘金的地方。
官方的表態以及動作對新區非法炒房行為的震懾作用相當明顯。記者看到,在容城、新安、雄縣三地已被關閉封停的售樓處和房地產中介附近,已經很少能見到掛有外地牌照的汽車來來往往,縣城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之一。洋淀上承九河,下流入海,由大小不等的143個淀泊組成,百畝以上的大淀99個,總面積366平方公里,而在安新縣境內的就有312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85%。這里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同時,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可滿足區域生態用水需求。
可是在幾年前,白洋淀流域內卻存在著沼澤化和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保定市環保局官網顯示,前幾年,白洋淀湖泊生物結構的破壞和食物鏈的斷裂,造成了草型湖泊水體惡化,湖泊生態系統功能退化,不利于平衡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為全域保護和改善白洋淀生態環境,保定市共規劃了十類156個項目,總投資近246億元,做河流整治、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工作,一旦發現有違規排污事件將立即處理。
2016年10月,保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出臺,明確指出白洋淀綜合整治實施8項重點任務,力爭五年有效恢復白洋淀生態功能。多項方案要求對白洋淀綜合整治明確實施城鎮污染治理、農村環境整治、河流綜合治理、淀區生態修復等8項重點任務,力爭通過五年整治,白洋淀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就新區建設將如何規劃白洋淀的發展時指出,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為前提,白洋淀生態修復也離不開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改善。要從改善華北平原生態環境全局著眼,將白洋淀流域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開展工作。重點要優化京津冀的水資源管理,提高水環境治理標準。
新區成立也帶火了當地的旅游業。據新安縣旅游局數據顯示,僅4月2日-3日兩天,當地接待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44.99%。要想打造綠色、低碳的新城,關鍵是如何選擇能源。可以想見,眼前這個待高標準開發的新區,必將在能源布局上與清潔能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雄縣作為華北地區首座“無煙城”,在清潔能源方面有著獨門“秘籍”。
走在雄縣街頭,隨處可見的是溫泉旅游的廣告招牌與綠源地熱的營業網點。劉先生兩年前從容城搬到了雄縣,他說驅使他搬家的動力,就是因為雄縣方便、干凈的地熱取暖。“冬天供暖時,屋里的溫度能達到25℃,我和愛入只穿—件薄薄的針織衫就行,小孩子穿著短袖在屋里玩兒都能滿頭大汗。”劉先生說。
資料顯示,雄縣是華北油田主產區,天然氣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境內有油井1200余眼,年產原油70萬噸、天然氣1800萬立方米;地熱田面積320平方公里,地熱水儲量821.87億立方米,具有埋藏淺、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優的特點,1989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中低溫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2010年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
可是在十幾年前,雄縣卻是“守著‘綠’寶盆,過著‘臟’日子”——與中國大部分冬季需燃煤供暖的北方地區一樣,每到供暖季,雄縣的環境污染就十分嚴重。改變從2009年雄縣政府與中國石化共同推進當地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始。7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這座“無煙城”一改傳統燃煤方式供暖,依靠地熱實現了供暖全覆蓋。截至2016年,雄縣實現了地熱供暖能力達385萬平方米,地熱供暖覆蓋了95%以上的城區,惠及人口近8.9萬人,城區居民供暖支出年可節約1500余萬元。
據雄縣國土資源局的工作入員介紹,按照縣城供暖采水量計算,每年可節約煤炭5.5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12萬噸,二氧化硫0.28萬噸,燃煤粉塵0.51萬噸,利于空氣質量的改善。“我們的地暖供熱只是利用地熱水的熱量,待水溫下降后,水還會注入地下。這樣采用地熱供暖既不燒—塊燃煤,同時也不浪費地下水資源。”據了解,這種地熱資源利用的“雄縣模式”正成為我國地熱供暖的試驗田和推廣復制的范本。可以預見的是,在雄安新區未來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雄縣一項項地熱資源應用的成功案例,必將有效推動雄安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京津冀大氣環境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