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以“產業源動力:全球協同與中國創新”為主題的“2016產業中國年會”今日在京舉辦,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中機院”)作為華夏幸福基業的規劃咨詢服務商受邀參加了年會,出席年會的還有來自海內外企業代表、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及專家學者500余人。
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總裁趙威在年會上致辭
主論壇上,長期致力于研究硅谷創新模式和機制并主編《硅谷百年史》的作者阿倫•拉奧、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從不同視角解析了在全球技術日新月異、產業創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國如何更好地適應這一趨勢,釋放產業源動力,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推動經濟成功轉型。
經過充分討論,兩位一致認為,創新,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第一源動力。此外,華夏幸福在“全球技術—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創新發展戰略下,展現出的釋放產業源動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能力和成績,也受到與會者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會議摘要
硅谷可復制,中國要加油
這是阿倫•拉奧的中國首秀。他畢業于沃頓商學院,長期從事投資業務,曾先后在三家投資公司工作,其中兩家在硅谷;他早期曾為《經濟學人》和《Seeking Alpha》等雜志撰寫文章。他的一部《硅谷百年史》被認為是了解硅谷的最佳作品。
阿倫•拉奧認為,在開發和推廣創新成果的過程中,創新型人才和初創企業等創新源頭必須得到有力支持,才能推動產業升級。實際上,這就是硅谷成功的最大秘密。
他表示,硅谷的發展與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加州舊金山分校、圣何塞大學四所大學密切相關。最早的硅谷創新便源自于大學師生的創業行動。
阿倫•拉奧介紹,直到今天,斯坦福的學生和教授們一直都被鼓勵離開學校去創業,如果創業失敗他們可以選擇回歸學校,“這讓師生們有了冒險的理念和機會”。
在阿倫•拉奧看來,硅谷的軟核心和實力在于文化。“這是關于冒險和失敗的文化”。他說,教授可以請假去創業,你也可以從大公司辭職,明明知道可能會失敗,但還是會去創業。“失敗在硅谷是被大家所羨慕的,在其他地方,一個人失敗一次可能就不再有機會,但是硅谷不一樣,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你非常有可能在失敗以后東山再起,重新創造更大的輝煌。”
《硅谷拜年史》作者 阿倫•拉奧
中國最應該從硅谷學習的,是對于優秀人才的吸引。“不管在哪里,人力資源都是第一位的”,阿倫•拉奧說,大學是優秀人才的主要來源,他建議中國的大學抓緊時間建設更好的計算機軟件學院,以及關注機器學習、數學領域、空間推理、生命科學領域等學科的發展。
阿倫•拉奧同時表示,硅谷也存在自己的問題,規劃欠缺、房價高漲、公共交通的缺乏都是硅谷在進一步發展中不小的阻礙。“這些問題或許對發展中的中國有借鑒作用,在發展的初期考慮清楚,規避這些問題。”他說。
在發言的最后,阿倫•拉奧再次強調,雖然很難,但硅谷確實是可以進行復制的。他認為,中國可能只有兩三個地方可以做得很成功,如果真的要復制成功需要企業、政府、大學的一起努力。
怎樣加油?必須依靠技術和產業升級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必須依靠創新。”李稻葵開宗明義。
本周末,清華大學將發布一個宏觀經濟發展的報告。“基本結論是,中國經濟盡管宏觀數據看上去還不錯,前三季度維持在6.7%,但從數據細節看,仍是地氣不足,尤其是制造業投資非常低迷,1—9月份制造業投資為3.6%左右。目前為止中國經濟主要還是靠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來維持,從長遠看,這是不可持續的。”李稻葵強調,中國必須依靠創新,必須激發一大批企業家和投資者。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
那么中國的產業創新有什么優劣勢,可以從硅谷學到什么?李稻葵分析認為,中國有三大優勢。第一,中國有著全世界包括美國、印度都難以想象的巨大市場。他以微信、高德導航等應用為例,向大家解釋道:龐大的用戶量可以吸引廣告,增加收入,從而投入更多力量去做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的產量都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家電更不用說了,汽車的產量大概能占到1/4,這么多產業需要很多研發和技術創新,只要稍微做點創造和研發,收益就很大。”李稻葵說。
第二個優勢是工程師。“中國每年有700萬大學畢業生,其中120萬是工程類的,我們在工程師培養方面比金融人才要先進得多。”李稻葵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在清華讀經濟管理工程系時,就曾受過嚴格的工程技術培訓。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去年將清華大學評委全球工科教育的第一名,第二名是麻省理工。“當時覺得奇怪,后來一想也有道理,因為中國在本科階段對工程師的培養確實很嚴謹。”他以清華為例,文革前,這里的工科需要讀六年,后來改成五年,這是一種傳統。
“我不是說中國培養的工程師創造力非常好,可以跟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這些人PK ,我指的是他們的基礎技能和知識非常好。”李稻葵說。
第三個優勢是硬件比較好。“中關村科技園、上地科技園等園區,走進去心曠神怡。這點是硅谷、美國趕不上的,也都是跟華夏幸福這樣的企業合作的結果。”李稻葵說。
談到短板,李稻葵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和教育,二是金融體制。談到金融體制,結合中國國情來看,如何真正釋放創新潛力?李稻葵認為,配套制度改革亟需跟上,首要的就是金融生態變化。他說,美國有一個金融生態,一整套系統,從最開始的天使投資者到最后上市的環節,覆蓋創新企業誕生的整個過程,中國現在缺的是后期環節,而這正需要金融改革來實現。
他分析,中國資金存量目前是全球第一,大量的投資者在尋求投資機會,但問題是缺少一個生態,尤其是退出機制遠沒有美國的好。中國的股市包括新三板、創業板的制度不健全,難以激勵投資,這件事情需要長期下功夫。此外,他認為另一個需要重視的是股市,股市必須有法制,對于違規、不尊重股民的內部操作,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等情況,一定要走法律程序,“我也提出要在上海和深圳建立專門的法院,但是這個事非常難,需要長期考慮”。
“總體而言,沒有創新,尤其是產業的創新,中國經濟無法升級,中國的創新有潛力,我們要有信心,要解決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趙威表示:“產業發展所必需的科技、資本、環境等要素,必須嫁接上創新因子,才能實現升級與突破。我們認為,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源動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才能有效推動產業升級。”以創新為驅動,華夏幸福已在全球布局50多個產業新城,打造產業創新生態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