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并就《規劃》做出詳細解讀。
《解讀》中明確指出,到2027年,山東全省醫養健康產業形成國內知名的生物醫藥高地、智慧醫療高地、健康養老高地、醫美抗衰老高地、中醫藥健康產品高地和多業態融合創新高地,產業規模、創新實力、高地效應、品牌影響力全國領先。
到2030年,全省醫養健康產業規模和發展質效位居全國前列,產業高地和知名品牌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全面形成優勢集聚、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布局合理的醫養健康產業體系。
此外,立足全省“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經濟布局,依托各地醫養健康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集聚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構建“三極三圈五區全域”的發展格局。

《解讀》全文如下:
2023年9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第24次常務會審議通過并印發了《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醫養健康產業是什么?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勢?
醫養健康產業是以維持、修復和促進人的健康為目的,以醫和養為核心特色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和信息傳播等相關產業統稱,涉及醫療、醫藥、養老、養生、體育、旅游、文化、食品等多個與健康緊密相關領域,是涵蓋全產業鏈條、全地域范圍,覆蓋全體人群、全生命周期,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產業。醫養健康產業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進健康山東建設、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
自2018年第一輪規劃實施以來,山東省醫養健康產業規模效應持續攀升,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經濟支撐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整體走在全國前列,已全面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初步構建起了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的健康服務體系,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動。2022年全省醫養健康產業增加值超過5600億元,較2018年增長36%,年平均增速達8%以上,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長速度。醫養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4%,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全省醫養健康產業“雁陣形”集群13個、領軍企業30家,2022年集群營業總收入突破5400億元。
二、《規劃》的期限是如何設置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自2018年開始,提出分四步走的戰略部署,明確“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醫養健康產業作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之一,2018-2022年規劃任務全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已圓滿完成,根據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十年塑成優勢”的整體安排,為順利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二個五年目標,力爭在2027年全面塑成產業發展優勢,將《規劃》的期限確定為2023年至2027年。
到2027年,全省醫養健康產業形成國內知名的生物醫藥高地、智慧醫療高地、健康養老高地、醫美抗衰老高地、中醫藥健康產品高地和多業態融合創新高地,產業規模、創新實力、高地效應、品牌影響力全國領先。
一是實現產業規模新躍升。產業整體實力和綜合發展優勢全面彰顯,發展內生動力和服務供給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產業。到2027年,產業增加值突破7000億元,占GDP比重穩定在6.5%左右。二是實現創新能力新躍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到2027年,力爭新增1家醫養健康產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建一批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綜合性創新平臺,引育一批國內一流的創新人才與團隊。三是實現集聚效應新躍升。全省醫養健康產業空間布局持續優化,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基地)、健康特色小鎮等產業平臺集聚效應顯著增強,重大項目承接能力不斷提升。到2027年,形成3-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聚1200家以上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強的龍頭(規模以上)企業。四是實現發展環境新躍升。有利于醫養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和行業監管體系更加完善,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有效破解,部門協作、政策銜接有力有效,營商環境明顯優化,對外交流合作廣泛深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規范、行業自律的良好發展氛圍基本形成。
《規劃》還展望了2030年遠景目標,到2030年,全省醫養健康產業規模和發展質效位居全國前列,產業高地和知名品牌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全面形成優勢集聚、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布局合理的醫養健康產業體系。
三、《規劃》對全省各地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是怎樣布局的?
立足全省“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經濟布局,依托各地醫養健康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集聚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構建“三極三圈五區全域”的發展格局。
(一)三極引領
以濟南、青島、煙臺為引領,集聚高端要素,帶動全省醫養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
濟南:著力發展生物醫藥、醫美抗衰和醫藥流通服務,建成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生命科學中心和智慧醫藥流通基地。
青島:著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基因技術、高端醫療器械、體育健身和康復保健,打造全國知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特色生物醫藥、康復產業灣區。
煙臺:著力發展生物醫藥、康養文旅、中醫中藥,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高地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區。
(二)三圈輻射
依托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著力深化醫養健康產業區域協作,打造三個醫養健康產業輻射圈。
省會現代醫藥產業輻射圈: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聚焦現代醫藥工業、中醫藥老字號、體衛融合重點領域,向北聯通京津冀,向西輻射黃河流域,打造生命科學前沿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先導區和高層次人才成果轉化基地。
膠東海洋健康產業輻射圈:包括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5市。聚焦海洋生物醫藥、生物制品、高端醫療器械、養生旅游等重點領域,向東輻射日韓以及東北亞地區,壯大生命健康、高端醫療裝備制造等“雁陣形”集群和現代醫藥貿易集聚區。
魯南生態康養產業輻射圈:包括臨沂、棗莊、濟寧、菏澤4市。聚焦健康養老、中醫藥、生態養生、健康文化等重點領域,向南聯通長三角地區,打造中醫藥產業融合創新集聚地、養生養老綠色生態區,構筑魯南全景康養文旅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三)五區支撐
突出中醫藥在醫養健康領域的獨特優勢,依據地理區域相鄰、優勢資源集聚的原則,劃分魯中南山區、黃河三角洲、魯西南、膠東半島及東平湖、南四湖水生藥材種植養殖區等五大中藥材生產區,為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全域升級
依托各市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全省醫養健康產業整體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四、《規劃》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有哪些?
順應產業集聚、創新、融合發展趨勢,聚焦“醫”“康”“養”“藥”“中”“智”“融”七大領域,加快塑成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新優勢。
(一)提升“醫”品質,優質化發展醫療服務:重點圍繞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多元發展特色醫療服務、加強重點人群醫療服務等3個方面,優化區域醫療資源布局,擴大優質醫療資源服務供給,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打造國內知名醫療高地。
(二)豐富“康”內涵,精細化發展健康管理:重點圍繞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康復產業、規范發展心理健康服務、積極推廣健康保險等4個方面,提升健康管理服務質效,形成覆蓋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體化、個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三)打造“養”圣地,品牌化發展養老養生:重點圍繞創新健康養老服務、擴大健康養老產品供給、提高養生保健服務質量等3個方面,高起點推動健康養老服務,高品質開發健康養生產品,打響“孝善齊魯·康養山東”品牌。
(四)壯大“藥”實力,集群化發展醫藥器械:重點圍繞生物藥、化學藥、海洋藥物、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等5個方面,深入推進“品質魯藥”建設,形成配套體系完整、規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醫藥器械產業集群。
(五)塑強“中”優勢,創新化發展中醫中藥:重點圍繞強化中醫醫療高地建設、推動中藥品質升級、推廣中藥材生態種植養殖、大力發展“中醫藥+”創新產品等4個方面,深入實施齊魯中醫藥名品工程,落實中藥材種植養殖、中藥工業優化升級、中醫藥跨界融合等重點任務,提升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六)加快“智”應用,數字化發展健康產業:重點圍繞深化健康領域數字化變革、促進人工智能推廣應用、打造智慧健康新模式、開辟元宇宙健康新賽道等4個方面,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養健康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為打造數字健康產業體系提供強大支撐。
(七)拓展“融”模式,跨界化發展新興業態:重點圍繞特色發展康養文旅、縱深發展體衛融合、提質發展健康食品、創新發展健康美業等4個方面,推動醫養健康產業向文化旅游、體育健身、中醫藥、美妝醫美、食品營養等領域延伸發展,不斷拓展健康跨界融合應用場景。
五、如何更好地推動規劃任務落地實施?
針對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強化平臺載體支撐,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一)創新能力突破工程: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高端醫療器械、體外診斷、抗體藥物、重組蛋白、檢測裝備等技術領域,持續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二是構筑高能級創新載體。布局建設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院士工作站,充分發揮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的引領作用,統籌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發展,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三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從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對醫養健康產業有重大引領和拉動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聯合攻關,承接國家、省、市相關重大創新工程。
(二)產業能級提檔工程:一是發揮產業園區集聚效應。做大專業園區體系,放大互通互補互動效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園區化發展,做好“擴鏈、延鏈、補鏈、強鏈”文章,構建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配套、共性平臺支撐、上下游產業聯動的集約集群化發展格局。二是增強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優勢。圍繞醫養健康產業重點領域,加快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跨區域深度融合,選擇一批核心技術領先、產業鏈條完整、協作配套緊密、骨干企業支撐有力的優勢產業,共同培育打造若干世界級先進健康制造業集群。三是實施企業成長梯次培育計劃。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領航型”企業發揮產業鏈“鏈主”作用,帶動關聯度高、協同性強的中小企業進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
(三)人才梯隊建設工程:一是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依托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引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國內領先的創新團隊及高層次人才,培養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領軍人才。二是培育跨界復合型人才。順應醫養健康產業多領域、多業態融合發展趨勢,培育一批醫養康養結合、醫旅醫體融合、“互聯網+健康”“人工智能+健康”等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三是推進醫養健康職業教育。深化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推動學校專業設置與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需求有效對接、精準匹配,加強精神衛生、中醫保健、老年護理、母嬰護理、食品營養、亞健康調理等各類健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四是構筑人才服務良好生態。積極開展健康領域省級人才計劃遴選方式改革,建立以人才鏈為總牽引,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的“四鏈”融合工作機制,探索創新醫養健康產業人才政策和激勵機制。
(四)質量品牌引領工程:一是做好標準筑基行動。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醫養健康產業標準化建設,實施健康領域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完善醫養健康產業品牌標準架構,提高產業發展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二是開展品質升級行動。促進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與品質提升同頻共振、一體推動,精準補鏈、延鏈、強鏈。支持企業開展質量、環境等管理體系和節能、低碳等產品國際認證,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國際市場認可度。三是開展品牌賦能行動。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將醫養健康產業知名品牌納入“好品山東”建設規劃,推動醫養健康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城市建設。
(五)綠色低碳促進工程:一是健全綠色生產相關制度。完善醫養健康產業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推進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完善產品能效、能耗等標準,實行碳排放統計制度,積極探索開展用水權、用能權等資源要素市場化交易試點。二是形成綠色生產服務方式。樹立低碳運營、綠色生產的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服務方式。開展醫養健康產業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推進企業實施以清潔生產為重點的環保提標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
(六)開放合作躍升工程:一是廣泛開展區域合作。對內積極拓展黃河流域、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地區合作交流,對外鞏固歐美、深耕日韓、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創新行動,促進醫養健康產業人才、技術、資源優勢互補共享。二是提升招商引資層次。聚焦醫養健康產業重點領域,推動招商引資、要素配套等向建鏈強鏈補鏈聚焦,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高端項目。
六、《規劃》與前一輪相比有哪些特色亮點是什么?
全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進入第二個五年規劃期,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本輪《規劃》體現出一些新的特色亮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應新形勢、把握新要求。《規劃》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將“康”“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健康管理、健康養老、健康養生、心理健康和健康產品供給等康養領域產業發展,打造覆蓋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體化、個性化、全程化健康服務體系。
(二)高點定位、高位推進。《規劃》著眼于在新的起點上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基于全省醫養健康產業優勢領域,提出聚力打造生物醫藥、智慧醫療、健康養老、醫美抗衰老、中醫藥健康產品和多業態融合創新等六大高地,力爭經過新一輪五年發展,推動產業規模、創新實力、高地效應、品牌影響力全國領先,實現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十年塑成優勢”的目標要求。
(三)差異發展、突出特色。《規劃》堅持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構建“三極三圈五區全域”的區域布局,形成重點市引領、產業圈輻射、資源區支撐、全域化升級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在醫養健康產業各細分優勢領域全面布局發力點和增長極。聚焦齊魯道地藥材、醫藥器械、養老養生、文旅康養、健康食品等特色鮮明的產業領域,打造一批自主創新、品質高端、信譽過硬、市場公認的優質品牌。
(四)數字變革、創新驅動。《規劃》突出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健康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應用,重點規劃了健康領域數字化變革主要任務、人工智能推廣應用場景和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健康養老、智慧醫藥流通、智慧農業發展等智慧健康新業態。推動醫養健康產業向旅游、健身、文化、美妝、食品等領域延伸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與健康生活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