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史說明,城市有內在增長與擴張的沖動,市場化的效率標準更是驅動城市不斷增長與擴張,這是城市的發展規律。由小規模人口聚集地,逐步演化成小城鎮、小城市,進而演化出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外溢,逐步將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整合為一個交通、產業、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等深度鏈接的城市群——都市圈。
重慶也不例外,其建城史超過2000年,最初立足渝中半島前端,逐步擴展并離開渝中半島,向長江南岸、嘉陵江北部拓展,并跨過中梁山向西和南山向東發展,形成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集聚超過1000萬人口。
2020年1月3日,中央決定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0年5月9日,重慶將5475平方公里的主城九區拓展為21個區的重慶主城都市區,人口2027萬,面積28657平方公里,并與成都向東發展相向而行。
2021年1月4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的批復》,新區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大灣鎮的部分行政區域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壇同鎮的部分行政區域,總面積262平方公里。川渝高竹新區成為川渝兩地啟動建設的第一個跨省際共建新區。
2022年8月,重慶市發布了以重慶中心城區為核心的《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跨越省市行政區域,按照經濟區域的發展規律,將地處四川與重慶邊界、距離四川經濟中心成都都市圈較遠、與重慶空間臨近且經濟社會正在快速融入重慶中心城區的廣安納入重慶都市圈,且協同川渝相關部門,完成了《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是重慶與廣安發展的重要節點,也是推進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促進被行政區劃分割的經濟區整合、融合,推動生產要素深度融合與集聚,提升重慶城市能級與廣安發展水平。
《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順應經濟發展潮流,按照中央及國家戰略及要求,做出的立足經濟區發展模式、跨越重慶與四川兩個行政區劃的都市圈規劃,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重慶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征:
第一,立足國家戰略,回應中央要求,強化重慶主城都市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本規劃突出了以鄰為伴,共謀國家戰略,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超越川渝兩地行政區劃,凸顯地緣相近、經濟融合、交通便利的經濟區廣安天然是重慶都市圈一部分。同時,解決廣安發展困境,給廣安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也給重慶都市圈注入重要的經濟空間,是一個典型的雙贏模式。
第二,切合城市發展階段,提前謀劃布局都市圈,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通過做大做實都市圈作為我國城鎮格局空間調整的重要抓手。本規劃推動實現了“中心城區9區+主城新區12區+廣安兩區三縣一市”的城市格局。2021年,重慶人均GDP突破8.7萬元,是上海人均GDP的一半,達到全球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DP12517美元門檻,正處在快速向上突破的重要階段。本規劃拓展了重慶主城都市區發展的經濟腹地,使得北部區域突破華鎣山,面積由2.87萬平方公里拓展為3.5萬平方公里,人口從2100萬提升到2440萬,經濟總量提升到2.3萬億元(綜合匯率計算34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經濟體排名四十位左右,與越南經濟總量差不多),為重慶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城市等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規劃還明確了完善“鐵公水”交通網絡,改善相鄰關系,輻射聯動都市圈周邊區域發展,國家拓展重慶都市圈經濟輻射空間范圍。推進重慶都市圈輻射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地區遂寧、資陽、內江等,推動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高效銜接,輻射促進南充、達州、巴中及瀘州、自貢、宜賓等與重慶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
第三,謀劃地域根植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凸顯重慶都市圈地域特性和協作能力。我國產業發展經歷了基于勞動力富集的成本競爭,到立足全球市場的規模競爭,進化到單體企業整合鏈接的產業鏈競爭,現在逐步升級到基于地域的創新帶動、多產業鏈協同的產業集群競爭。重慶有汽車、微電子等產業集群,規模擴大需求更多的要素跟進,級差地租與產業鏈的延伸與成群要求空間拓展,都市圈就是因產業集群而生的地域性城鎮空間集合體,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逐步構建起主導產業明確、科技創新顯著、梯次配套、緊密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邁向基于重慶都市圈地域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198平方公里的西部(重慶)科學城將是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及高科技產業集聚的主要區域,也是重慶都市圈的科技創新中心之一。262平方公里高竹新區將成為重慶都市圈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功能疏解的重要載體,也是橋接重慶北部與廣安的主要橋梁。
第四,將促進要素流動更加便利,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為促進廣安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搭好平臺,打好基礎。廣安2020年GDP超過1301億元,人均GDP為4.0萬元(常住人口口徑);2021年GDP為1417.8億元,人均GDP不到4.1萬元。重慶市2020年GDP為2.5萬億元,2021年達到2.79萬億元,人均GDP接近8.7萬元,相當于廣安市的2.3倍,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與重慶主城都市區的人均GDP差距還要大一些。數十萬廣安人居住生活工作在重慶,都市圈的建設將會改善交通、提升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還將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要素流動將會更加便利高效,逐步誘導市場力量及多種力量協同促進共同富裕。
第五,加強生態、能源安全及應急保供能力提升,提高重慶都市圈韌性。強化水安全、能源安全、航道暢通、食品保供等能力提升,加強污染協同防控與治理,探索雙碳下的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及社會治理模式,促進重慶都市圈韌性提升。
要落實好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川渝之間的協同,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域治理,都市圈基于城市能級的分級分類以及產業精細化分工、產業成鏈成群等。
總之,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突破行政區劃約束,向全國和全球講述中國西部城市發展故事,呈現西部山地都市圈發展思路,勾勒出共同推進都市圈發展的路線圖與施工圖,描繪了重慶都市圈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推動中國山地城市都市圈發展規劃進入一個新階段、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