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和歐洲又爆發了主權債務危機,危機余留問題至今仍在持續發酵。近期,希臘和西班牙再爆新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動蕩,股市暴跌,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而復雜。中國企業如何把握“全球衰退與中國機會”這樣充滿希望和挑戰的全球經濟大勢,重新調整自己的坐標定位,制定正確的戰略規劃,獲得最佳的生存發展空間。我們研究認為,企業在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實踐中要突出“七個注重”。
一、注重聯合重組,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美歐主權債務危機后,世界經濟處于大洗牌、大兼并、大調整、大轉型之中,各大經濟體迅速實施企業集團戰略重組,以其達到贏得資源、占領新興市場、抵御危機的戰略目的。中國經濟也面臨外部需求疲軟、國內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家確立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及時引導中國經濟從依靠外需轉變為依靠內需,從外延型增長轉向內涵型增長。目前,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嚴重、國際間產業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的新形勢下,如何解決好一些產業集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等突出問題。業界認為,必須切實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合理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競爭性領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對此,我省企業要加快兼并重組,以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技術改造,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過剩產能,促進節能減排,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做強做大優勢企業。要以我省石化、礦產、裝備制造、綠色食品、醫藥、木材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推動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加快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注重轉型升級,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產業,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把企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省傳統企業大多是資源和勞動力“兩個密集”型企業,主要目的是為了資源開發和擴大就業。實踐證明,傳統的“兩個密集”型產業是粗放發展模式,資源密集型高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勞動力密集型缺乏科技創新競爭力。目前,我國資源和人口兩個紅利逐漸消失,迫切需要實施以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導向的新一輪轉型升級。技術密集型更加突出自主創新能力,資本密集型更加突出資本高投入和高回報。對此,要以新的兩個密集型為引領,加快推進我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電子信息等新型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注重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和命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實踐證明,最具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的企業大多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在向市場源源不斷地提供最新技術和產品的同時,不斷激發企業自身的內生動力,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獲得長久的發展。對此,我省企業要在科技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戰略位置,切實加大人才、技術和資金投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兩個關鍵環節,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一,建立過硬的科技人才隊伍,為自主創新提供人才保障。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想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取得不敗優勢,就必須占領人力資源的制高點。一是盤活存量。對現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按照“優秀人才優先培養,重要人才重點培養,緊缺人才抓緊培養”的方針,大力推進繼續教育工程。二是引進增量。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大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要著眼企業的長遠發展,每年從高校吸收一批急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充實到創新隊伍。三是健全激勵機制。通過制定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獎勵辦法,以機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發人才,有效的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注重產學研聯合,提高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一是注重企業之間科技合作,提升聯合技術攻關能力。二是注重與高校或科研院所進行合作,有效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試驗手段等優勢。三是加強國際技術合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和交流,迅速提升自身技術創新實力。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及有效的運行機制,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走創新驅動之路。
四、注重品牌戰略,占領高端市場
在市場經濟時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牌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追捧,已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的重要工具和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品牌的國際化已經不可避免。現代跨國公司絕大多數都是世界知名品牌公司,尤其注重品牌戰略的運用,通過品牌的全方位輸出形態,逐步占領了國際高端市場,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核心武器和資本擴張的重點手段。我省作為老工業基地,要在全球范圍的競爭中取得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企業自身品牌和產品品牌建設。一是堅持以科技為后盾,樹立“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把產品質量作為創新品牌的基石。一個品牌成長為名牌依靠的是質量,倒牌大多也因為質量出了問題。二是強化市場營銷,提高品牌認知度。品牌戰略的實施是企業與市場、產品與消費者的博弈,市場營銷是產品贏得品牌的重要一環。三是把握規律,突出個性化特征。在世界個性化趨勢變化中,顧客的價值體驗和差異化價值實現已經決定了產品的最終銷售,個性化服務必不可少。#p#分頁標題#e#
五、注重管理創新,
打造企業文化軟實力
在市場上,企業間在產品的質量、價位、品牌的競爭,是企業硬實力的競爭;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競爭,軟實力更有硬效益。企業文化的內涵很深刻,包括企業精神的提煉,企業哲學的歸納,發展戰略的確定,員工理念的整合,給全體員工樹立統一的價值觀,整合員工的行動和理念,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所以企業的管理創新要向打造企業文化轉型升級,對員工要以人為本,給予人性化關懷,調動人性、維護人權、發揚民主,發揮企業文化的磁場作用,對內增加凝聚力,對外增強競爭力。同時注重打造企業自身特色文化,企業員工世代傳承,在市場中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六、注重銀企合作,提升融資能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強則企業強。當前,資金問題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的問題仍然突出。對此,要努力構建政銀企三方聯動的工作體系,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協調、銀企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銀政企之間的協同協作。一是企業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資金管理制度,努力構建誠實守信的企業信用體系,加強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積極參與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二是金融機構要立足地方,提升服務發展的新能力。要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加強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走出困境,實現共贏發展;要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緊密結合省委、省政府的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部署,加大對重點發展“十大產業”、縣域經濟、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積極的信貸支持,進一步改善我省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三是企業要更新融資發展理念,拓展融資渠道,探索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有效方法,借鑒世界500強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發展的經驗 積極創新上市融資、股市融資、產權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形式,進一步增強企業融資能力。
七、注重信息化建設,
創新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目前,以信息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經濟掀起了世界范圍的又一次革命。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的重要標志。我省傳統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要加快推進三項新技術的應用:一是加快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云計算具有超大規模的信息容量和天量的計算功能,可以為企業的信息建設提供堅實的信息載體;二是加快物聯網應用。物聯網可以為所有的商品在網上實施標識認證,尤其是企業在網上銷售商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移動“互聯網”(無線網絡)的應用。目前的網絡靠寬帶連接,隨著3G、4G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每部手機都能成為互聯網的終端用戶,網民數量將由現在的4.4億人增加到10億人,網民馬上翻一倍,為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企業發展戰略的創新,將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核心環節。企業只有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主動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有效化解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以企業發展戰略的不斷創新,推動實現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