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簡要分析了提升產業園區總體規劃設計對于改善建筑質量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模式在其設計過程中的現有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現有難題的策略和規劃設計措施。
1、產業園優化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模式的重點與難點
1.1 提升園區整體規劃結構邏輯
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是我國造園結構的兩種主要形式 , 我們應當充分協調各方的合理訴求和服務需求,以更加合理的發展模式與設計方案來促進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我國的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模式項目有足夠的邏輯體系、科學理念作為支撐,另一方面,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建筑造型設計必須進行技術創新,以推動規劃設計、管理模式與技術措施的完善與健全。
1.2 創造多層級的園區交互共享空間
通過進一步優化園區交互共享空間,能夠為全方面探索集成式產業發展的新途徑提供具備創意的交往空間。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中的企業,應當在園區前期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靈活調整辦公樓區域劃分形式,這是當前促進產業園區內部管理事務處理質量提升的一個重點工作內容。通過采用特色化的辦公樓區域劃分形式,協調產業園區內部管理事務處理中的各方面要素,使得園區形式充分滿足產品開發的需求,簡化經濟活動的流程和內容,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推動建立土地資源集約化的標準化體系。
2、促進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的有效策略
2.1 強化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與管理的科學性
我國在當前的發展階段必須重視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模式,面對我國現代服務業新形勢下的造園結構,我國必須重視提升建筑外觀與審美的標準,實現產業園區的價值提升。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與使用,具備管理流程多、設計內容復雜、施工規模大等特點,需要項目工作人員具備高度的設計技術水準和現場熟練程度,才能充分滿足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中的現實需要。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建設工作人員必須實現內部管理的規范化、建筑技術的專業化,這對于加強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發展模式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2 推動園區設計的特色化發展和產業化經營
園區工業化的標準化發展需要實現特色化、產業化發展,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對于產業園區服務水平有了更多的要求,這也是我國現代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表現。產業園區內部事務處理必須要優化經營方案,推動園區工業化特色化發展的工作,以更先進的設計水平來提高產業園區空間結構的經濟效益,并通過新園區設計和建造反映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現階段我國產業園區空間設計管理上的缺陷對于工作效率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必須通過優化辦公空間來加強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設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園區業主單位應當要求產業園區空間結構設計工作人員進行充分的前期方案論證,從整體上提升工作人員的標準化理念和專業設計能力,在辦公樓區域設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其科學性。園區工業化的問題一方面緊密聯系著現代服務業的整體發展,另一方面關聯著最基礎的經濟發展質量,保障企業生產發展的園區實際生產需求。
2.3 加強園區的服務平臺建設和集成式產業鏈接
在建筑外觀與審美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集成式產業園區內部的標準化意識也逐漸樹立,通過采取一系列經濟、規范、多元化的土地集約利用模式,推動了規劃設計創新工作的高效進行。在多元化服務理念指導下,引入多種類型的業務模式,進一步尋求新產業、新模式層面的創新,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規劃設計高質量發展。
2.4 加強園區內不同功能單元之間的聯結性
實踐中產業園與獨棟式辦公園區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仍然需要持續提高,以此提升集成式產業園區的設計質量和技術水平,取得更大的成本優勢和社會效益,實現更加完善的產業園區內部事務處理服務平臺建設,并結合場地條件,通過地下空間、地面步行和空中連廊等方式,打造三維的立體化空間聯通網絡。
2.5 提升園區內建筑、景觀空間打造的科學性
園區內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當關注景觀空間打造的科學性,增設開放空間,使辦公體驗更加人性化,有效激發靈感與提升辦公效率。其中,辦公樓的區域可以劃分為“熱區域”和“冷區域”,熱區域包括會議室、休息室等協作空間,冷區域更像是圖書館和學習室,用來處理個人工作。設計人員應當關注園區的生態平衡,立足于景觀空間優化的目標,打造“自然與生活的共生愿景”,將綠色理念融于建筑設計中,打造多維的綠色建筑空間。
3、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園區發展還存在若干問題,實踐中必須加強園區性能的認定,以全方位的開放空間設置模式來促進園區設計技術的不斷進步,充分發揮土地資源集約率高的優勢,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規劃設計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者:楊修立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