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和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已在實踐中形成并顯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迫切需要突出科技創新這個根本驅動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更多的實質性成果。
推進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躍升
倉廩實,天下安。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作用和服務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躍升。
在“種源”上發力。緊跟世界種業科技前沿,針對種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通過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真正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高質量的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在“產能”上發力。呼應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通過重點科技攻關、重大技術集成與應用等先進技術,在耕地地力提升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單產提升,品種、農機、農藝、農田、農業經營方式協同協調、融合創新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切實推進糧食產能再上新臺階。
在“產、收、儲、加、運、銷”全鏈條協同發展上發力。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推進數字化平臺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推廣,重點圍繞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探索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數智供應鏈,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在問題發現、監測預警、引導產銷和決策服務等方面的價值和功能,推動糧食“產、收、儲、加、運、銷”全鏈條深度協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供需適配性。
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建成
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必須有強大的農業作支撐。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應作用和服務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建成。
在推動傳統農業深度轉型上發力。立足建設現代農業大產業,在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工程化、市場化和數字化上做文章,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通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和先進適用農機、先進加工設備、智能高效裝備等高效能物質裝備的應用,現代農業服務形式的創新,拓展、暢通新技術導入農戶的渠道,全方位全面改造傳統農業產業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從傳統走向現代,切實解放農民的雙手,實現低成本投入和高價值產出。
在促進新興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和未來農業加快布局上發力。創新實施“農業+”文章,探索三次產業融合新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與鄉村景觀、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體驗休閑、特色康養等多主題結合,進一步豐富農業的業態,拓展農業的功能,提升農業的價值。大力發展和布局以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知識農業、海洋農業、食用飼用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農業、未來農業。同步建強高水平、高素質、高素養的涉農人才隊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金字塔。
加快農業生產力的綠色轉型
高品質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變革。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農業新質生產力應作用和服務于優化生態環境,加快農業生產力的綠色轉型。
在探索農業綠色發展創新技術上發力。補齊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短板,系統推進生態治理,重點圍繞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保護修復、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降碳、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深化產學研協作創新,加快農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盡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技術成果,形成一批綜合化、標準化的技術解決方案,使廣大種植戶充分掌握和便捷應用,為農業發展夯實良好的生態基礎。
在創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上發力。適配城鄉居民對“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消費升級需求,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工程,建設綠色生產基地,探索建立優質農業、生態循環、融合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創新實施種養結合型、生態復合型、生態循環型發展模式,向市場提供更多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
在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發力。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要以生態化利用、價值化補償、市場化交易、服務專業化為重點,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體系,以全方位的政策體系助力鄉村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實現,將生態資源轉變為發展優勢,擦亮農業高質量發展底色。(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