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532”戰略,以城鄉融合改革為抓手,聚焦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農村改革等重點領域,創新謀劃、主動作為,奮力探索鄉村振興的蘇南模式,全力打造城鄉融合的天寧樣板。
聚焦“三品”,培育城鄉融合的鄉村產業體系
今年,天寧區圍繞“品質、品牌、品種”三方面,全力構建以“加、新、高”項目為核心的產業引擎,年內推進舜山小鎮、牟家智能裝備產業園等11個總投資30億元的重大項目。目前,8個項目已開工,完成年度投資7.54億元。突出品質。持續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創建,做到標準化生產、數字化控制、全程化追溯,年內組織申報綠色食品3個,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實現全覆蓋、農業機械化率超80%。突出品牌。打造“1+3+N”的天寧農業品牌體系,創成1個區域公共品牌、3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0個綠色優質農產品,“焦溪翠冠梨”成功進入港澳市場,連續三年實現業績增長,農業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突出品種。啟動本土種源保護,焦溪二花臉豬養殖與文化系統也入選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錄;實施本土種源開發,引進高端人才返鄉創業,成功研究出微小睡蓮新品種,彌補了全球空白;打造本土種源基地,依托鄭陸農場,導入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建設集種植、養殖、育種一體的數字化、科技化農業基地。
聚焦“三更”,打造城鄉融合的江南水墨鄉村
讓鄉村更美意。寫好查家灣后半篇文章,舜山小鎮鄉村MALL、學農營地主體完工,康養板塊實體樣板房建成開放;推進牟家全域運營管理試點,雕塑小鎮建成開放,伊酷拉農莊、半石咖啡、公子居民宿等產業項目運營取得突破;深化豐北農文旅融合發展,建成“蝸牛時光”都市慢生活樂園,皮劃艇基地、特種水產基地等重點融合業態穩步成型。在此基礎上,糧莊橋村“三美一高”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和武城村市級美麗鄉村建設均已進入自評價階段。讓農村更現代。實施天寧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片區建設,構建“一區一鎮兩基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129畝,3個行政村完成村莊規劃和全域綜合整治方案編制。讓人居更美觀。推行“三標融合”一體化考評和“積分制”“紅黑榜單”機制,“四清一治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和“一部”“四沿”“五旁”村莊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實現村組全覆蓋,累計清理農村各類垃圾2.95萬立方米、村塘溝渠588處,建成農村公廁6座。
聚焦“三變”,激發城鄉融合的農村改革動能
讓村民變股民。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雙百”行動計劃,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管理的通知》,并完成5個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100萬元的村“一村一策”具體增收方案編制,進一步科學化、市場化農村資產資源定價機制,有效激活價值轉換通道,保障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生態變生計。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宜居鄉村建設,讓牟家、查家、豐北、石堰等一批生態基礎好的村莊變成“山水田園畫廊”,將生態紅利轉變為民生紅利。通過生態改善、鄉村建設和項目引進,創成3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從而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短短幾年,查家灣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梨子到賣生態的轉變;豐北村嘗到了“守好生態數鈔票”的甜頭。讓房產變資產。出臺區鎮兩級一系列宅基地管理制度,有效填補全區政策空白。大膽推動農村建設用地改革,探索宅基地全鎮統籌,試點橫溝村“五優農居”建設和糧莊橋村宅改翻建,通過農民自建區建設、集體土地入市、閑置農房利用、安置房變商品房等措施,讓農民的房產變成資產,查家花間堂、牟家公子居、半石咖啡館、漢韻雕塑館等一批農房改造項目雨后春筍般涌現,天寧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1,成為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差距較小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