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首要是產業振興,鄉村產業發展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近年來安徽省鄉村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引擎。據省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產業、就業、創業的良性互動,有效促進了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今年上半年,全省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79元,同比增長6.4%,高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8個百分點。
“整體看現代種養業發展在提質增效,鄉土特色產業發展興旺,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穩中有升,鄉村旅游業也在回暖向好。”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楊亞明表示。
從糧食生產看,穩產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增收效果好。以小麥為例,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占比已超過七成,有望讓農民增收超30億元。上半年全省肉蛋奶總產304.8萬噸,蔬菜產量1034.9萬噸,水產品產量132.5萬噸,同比均實現增長。
依托特色資源和獨特鄉土稟賦,許多地方在鄉土特色產業發展上效果顯著。上半年,34個“一縣一業(特)”示范縣全產業鏈總產值777.91億元,同比增長22%。亳州中藥材產業已建成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年總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在長豐縣,全國首個“中國菌物谷”落戶,上半年全省食用菌產量達32.5萬噸,同比增長46.8%。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合肥周邊民宿生意火爆。“7天時間每天都滿房,而且提前大半個月就訂滿了。”廬江縣一家民宿老板告訴記者。盡管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全省鄉村休閑旅游業營業收入379.22億元,接待1.06億人次,均實現難能可貴的增長。上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7783.2億元,同比增長9.7%。
鄉村新型服務業蓬勃興起,并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全省21個縣示范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實施面積140萬畝。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達3.6萬個,服務小農戶448萬戶。今年前7個月,全省完成100個數字農業工廠建設、新增數字應用場景227個,全省農村產品上行網絡銷額達510億元。
產業發展不平衡,精深加工仍是突出短板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南譙區很多菊農種植面積并不大,且多年穩定。經濟效益好,為什么不擴大面積?
“企業收不了那么多,種多了賣不掉。”黃開成反映。記者了解到,滁菊鮮花每年僅可采收一季,時間多數集中在11月份,采收后需要在48小時內殺青烘干,否則鮮花會變質,這對企業的初加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根據我們自己的加工能力,一般一天收購量控制在5000公斤,再多就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加工。”當地龍頭企業菊泰滁菊負責人反映,此外如果種植規模擴大至2萬到3萬畝,需要收購資金1億元左右,另外還需配套廠房、加工設備等,資金和運營成本壓力無法承受。
受發展基礎、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安徽省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產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整體來看,農產品加工仍是鄉村產業發展的突出短板。“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和質量不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弱,大生產小加工格局尚未完全扭轉。”楊亞明坦言。目前,全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數量為83家,低于河南省的102家、山東省的130家。
以糧食加工為例,安徽省糧食產量居全國第4位,但加工量僅占安徽省糧食總產量的30%,加工轉化率僅為60%。
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不平衡。十大綠色食品產業中,生豬、家禽、水產品、蔬菜、稻米、小麥、林特等7個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已超1000億元,其中生豬產業已超1400億元;而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不足730億元,玉米、中藥材全產業鏈產值僅600多億元,產業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
以茶產業為例,安徽省是傳統名優茶大省,但產業卻始終發展不足,與福建、云南等省份差距拉大。
安徽省仇傳慧技能大師工作室首席專家仇傳慧研究茶產業多年,她表示一些茶產業強省的經驗,就是培育或引進大企業,讓大企業把先進的技術、設備,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和市場份額帶進來,全產業鏈帶動產業升級。
據了解,當前安徽省鄉村產業領域的 “雙招雙引”雖然項目總數較多,增幅較高,但新招項目單個投資偏低,頭部企業項目占比較小,需要進一步提升。
以綠色食品產業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增量提質
在南譙區施集鎮榮譽村宏祥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菌棚一座連著一座,大棚內整齊劃一的架子上層層疊疊地放著一個個長約半米的菌棒,長滿了香菇,村民們正忙著采摘香菇。
“每年9月至次年5月是采摘期,我們的香菇品相好、口感佳,新鮮香菇市場批發價每公斤15元左右,最近平均一天能摘700公斤左右。”擁有20年種菇經驗的合作社負責人張文忠說。目前合作社有香菇大棚50座,香菇30萬棒,年收入能達到200萬元。“過去我們沒有這個產業,近年來立足人工麻櫟林資源優勢,聚焦‘林農一體化’優化特色產業布局,利用好科技支撐優勢,做好食用菌產業升級文章,拓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新空間’,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施集鎮黨委書記范文張介紹。
安徽省農特資源豐富,在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區位和市場優勢明顯,做大做強鄉村產業基礎扎實。楊亞明表示,下一步將以綠色食品產業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大幅提升。根據《安徽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省鄉村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8萬億元。
現代種養業是安徽省鄉村產業的底盤和基礎,必須做大量、提升質。“重點是推進規模經營、提升設施裝備水平、發展優質專用糧等。”楊亞明介紹。按規劃,到2025年全省耕種3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種植面積占比要從現在的22%提高到45%;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和設施養魚。今年要新增20萬畝設施蔬菜;推行精耕細作提高畝均效益,到2025年力爭農業勞動生產率達4.8萬元/人、農業畝均產出率達10760元/畝,均較2020年翻一番。
加工業的強與弱,是衡量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尺。對此,安徽省將繼續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要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今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5萬億元。其中在初(粗)加工上,推進“糧去殼”“菜去幫”“果去皮”“豬變肉”;在精深加工上,推動“糧變粉”“肉變腸”“菜變肴”“果變汁”,解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的問題;在農業廢棄物加工上,鼓勵“麥麩變多糖”“米糠變油脂”“果渣變纖維”“骨血變多肽”,變廢為寶實現產品增值。
強化資金要素的支撐,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產業升級。繼續加快數字農業工廠和數字應用場景建設,積極開拓網銷市場,推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全部實現帶碼銷售。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籌農業、定制農業、生鮮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用好財政、金融、保險等各類金融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