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五山一水四分田”,耕地面積233萬畝,鄉村常住人口115萬人,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0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65:1.近年來,湖州市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擔當,發揮信息產業集聚優勢,創新推進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數字化變革,引領產業發展智能化、鄉村治理精細化、要素供給便捷化,加快構建共同富裕大場景下數字鄉村新圖景,探索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特色路徑,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先進縣全覆蓋。
一、推進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提升鄉村產業效益。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培育發展“數字化+”產業發展新模式、新主體、新業態,構建數字鄉村產業體系,促進產業增效,助力農民增收。打造智能管理產業大腦。聚焦茶葉、漁業、湖羊等特色優勢產業,貫通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構建產能預測、風險預警、市場對接、要素服務等智能模塊,提升產業發展綜合管理能力。如安吉白茶產業大腦,構建1個數據中心+N個應用的數字化體系,覆蓋全縣20萬畝茶園,服務1萬多戶茶企(農),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全產業鏈閉環管理,實現一屏全域監管、一碼全程溯源,有效保護了“安吉白茶”品牌價值,2021年白茶產值同比增長13%,帶動農民平均增收8600元。培育智能裝備未來農場。引導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對農場基礎設施、機械裝備等進行數字化改造,推動物聯網平臺開發應用,累計建成30家數字農業工廠、33家未來農場,帶動改造191家種養基地,推進生產經營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如吳興恒鑫太湖蟹未來農場,面積1088畝,年產太湖蟹32萬斤,通過機械化改造和數字化提升,主要環節勞動力成本降低50%,生產效率提升38%以上。發展智慧商貿數字經濟。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物流體系改造升級,累計建成189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主要品牌快遞服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創新“兩山”區域公用品牌與電商融合發展模式,推廣線上產銷對接平臺,培育直播帶貨、農村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1055家,年網絡銷售額83億元。如長興縣打造城鄉一體化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和數字平臺,市民在線上小程序訂購,農民在線下站點供貨,平臺通過大數據算法最優派單,快遞員下鄉時順帶農產品回城,縣域內平均6小時完成配送。
二、推進管理服務數字化互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發布《鄉村數字化治理指南》地方標準,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資源應用向鄉村延伸,深化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促進鄉村管理精準高效、為民服務精細便捷。推進發展動態“一圖感知”。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實現5G網絡、千兆光纖、益農信息社行政村全覆蓋。在此基礎上,歸集鄉村規劃、鄉村經營、鄉村環境、鄉村服務、鄉村治理5大類319條核心數據,開發建設“數字鄉村一張圖”應用,實時掌握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變化。如德清縣東衡村對產業項目空間利用情況實行可視化管理,定期更新工業眾創園、文化街區企業入駐情況,助力精準招商。五四村以電子圍欄取代人工卡口,用大數據實時分析、精準定位村民健康碼狀態,實現網格化智能化疫情防控。推進公共管理“一云統攬”。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管理,100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部納入“浙農經管”應用,推動財務審批線上辦理、賬目變化實時公開。創新農村公共設施智能管護機制,在公交車加裝自動巡檢設備,將行駛中發現的路面病害回傳養護中心,大幅節省人力巡查成本。開發“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監管”應用,給戶用垃圾桶貼上智能芯片,收集人員通過掃碼實行積分管理,推動垃圾源頭分類準確率提高到90%以上、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推進便民服務“一網通辦”。依托“浙里辦”平臺,上線教育考試、預約掛號、養老補貼、醫保轉接、戶籍登記等19個方面50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推動“最多跑一次”向鄉村延伸,實現“網上辦、掌上辦”。全面評估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推行“一床一碼”,為獨居、空巢、孤寡及低保家庭老年人提供24小時呼叫服務,在線辦理意外傷害保險直賠。為40多萬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精準畫像,提供AI隨訪、智慧提醒、健康處方推送等數字化家庭簽約醫生服務。
三、推進資源配置數字化改革,提升要素供給效率。聚焦人才缺乏、用地難、貸款難等制約鄉村建設發展的瓶頸性問題,創新運用數字化解決方案,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引導人才、土地、資金更多流向鄉村。創業人才“碼上服務”。持續開展“百校千企萬崗”大學生招引直通車活動,拓展“云招聘”通道,通過融媒體、視頻號等平臺直播帶崗,每年招引3000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就業創業。打造人才服務數字平臺,為鄉村創客、優秀鄉賢等2萬多名人才激活人才碼,實行企業開辦、項目資助、貸款貼息、法律服務等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在線提供人才公寓、安家補貼、子女入學、社保繳納、交通出行、文體娛樂等生活服務,培養干得好、能留住的鄉村振興帶頭人。閑置土地“線上盤活”。如德清縣開發“宅富通?農房激活”應用,建成覆蓋全縣的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資源數據庫,加強申請、審批、流轉、退出全鏈條管理,為供需雙方提供信息共享、意向對接、集合競價、交易撮合、流轉合同等居間服務,增強信息傳遞和價格發現功能,推動農村“沉睡資產”盤活利用,實現更多權益。累計盤活閑置宅基地1340畝、閑置農房4248幢,落地建設項目16個,總投資超60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1億元,推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24%。貸款授信“掌上辦理”。深化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創建“綠貸通”智能化金融平臺,建立信貸資產碳核算系統,開展精準評估和評級授信,上線惠農專項信貸產品39款,服務農業經營主體1978家、貸款授信86億元。運用大數據技術,智能感知企業融資需求,向金融機構推送“白名單”,自動匹配銀行網點對接服務。如“綠貸通2.0”預測某企業可能存在融資需求,智能派單給吳興農商行,通過數字賦能即時發放300萬元信用貸款,緩解了企業資金周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