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公共空間是容納村民公共活動及鄰里交往的重要場所,是村內公共事務管理和祭祀等社會性活動發生的物質空間,更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是復合多元的,不同空間形式的表現所傳達給村民的內容和氛圍是有區別的。多樣化的空間形式不僅能豐富村民的休閑娛樂生活,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然而當前鄉村公共活動相當匱乏,除了春節期間的祭祀游神、舞龍舞獅、逛廟會等大型活動,其余時間基本處于“靜止”的狀態。目前國內學者關于鄉村公共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性空間的布局和地域性文化空間的重塑上,通過不同學科的視角,對鄉村公共空間進行研究和探析,從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屬性、文化肌理及景觀設計等層面進行設計研究。

鄉村公共空間設計與鄉村現代化建設輔車相依,針對當前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鄉村公共空間存在形式化建設、模塊化構建、拼貼式設計等日益泛濫的空間改造設計亂象,提出多元價值表現與動態規劃建設。
一、鄉村公共空間存在問題
1.鄉村公共空間的形式化建設近年來,有些地區為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拉動鄉村地區的旅游產業活力,激發市場消費潛力,致力于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盲目追求建設大而空的休閑廣場或公園。巨型的休閑廣場搭配城市化的活動服務設施在鄉村環境中顯得格外突兀,不僅對村民的日常生活沒有實質性意義,而且還降低了鄉村公共空間的使用率,破壞了鄉村地區自身獨有的文化肌理,失去了當地本應具有的人文關懷。
2.鄉村公共空間的模塊化構建
鄉村公共空間追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其鄉村本土文化的延續和建設質量,盲目的以物質表達形式構建“模塊化”的文化設施,缺乏對鄉土文化的深入了解,進而忽略了村民對地域性文化的需求,導致鄉村公共空間文化性遭到“破壞”,無法吸引當地村民的關注。因此,重塑和營建鄉村公共空間是需要在尊重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基礎上,以提高村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文化性需求為基準,發揮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性功能,從而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3.鄉村公共空間的拼貼式設計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公共空間建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無論是傳統的祠堂、寺廟、古街道等空間形式,還是現代化發展的生活休閑廣場、鄉村便民服務中心、扶貧驛站等空間形式,正逐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表現。但是在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鄉村公共空間“混亂”的拼貼式設計問題。如有些鄉村公共空間直接套用城市地標建設標準,在一個地塊或者是一條街道上集中改造與建設,形成所謂的“特色街區”,實際上不僅無法展現鄉村的特色文化,而且缺乏創新性。“格格不入”的空間表現形式,忽略了鄉村公共空間的本土化和特色化,不僅無法滿足村民對公共空間文化性和創新性的需求,而且難以引起村民共鳴,導致村民對其發展漠不關心。
二、鄉村公共空間發展要求
鄉村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鄉村公共空間的構建和發展,要充分挖掘并展示其空間的多元價值表現與動態規劃建設。從鄉村振興的角度看,鄉村公共空間具有生活、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多元價值,并具體表現為: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產業興旺,拉動鄉村經濟發展;搭建溝通協商平臺,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繁榮鄉村文化生活,推進鄉風文明;以及優化鄉村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過去我國鄉村地區在進行鄉村規劃時缺乏系統性規劃,村民僅限于問卷調查、被告知規劃等被動的參與改造形式,缺乏主人翁意識。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必須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讓村民參與到鄉村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當中,使鄉村建設形成一個良性的動態發展規劃路線,前期的系統理論指導和后期管理相結合,而不是簡單套用城市的形式化建設模式。同時,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村民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在傳承優秀鄉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創新,形成一種健康文化生活方式,能夠為其提供幸福生活和鄉土情懷。(作者:賴雅鳳 管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