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地區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文化精準服務實踐方面統籌規劃不足,圖書館自身也存在資源緊缺、人才儲備和保障經費不足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
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統籌規劃
2018 年,朝陽地區圖書館館長聯席會上首次提出文化精準扶貧,并要求各圖書館根據自身資源實際積極投入到扶貧當中去。但由于缺乏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大部分活動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導致扶貧過程中朝陽地區圖書館“各自為政”。圖書館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出現活動重復率較高、質量參差不齊等現象。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前期調研力度不足,沒有形成系統的實施方案,就容易造成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在鄉村地區需求與圖書館文化輸出方面出現偏差,導致供給錯位,浪費資源,達不到預期成效。
2、缺乏創新意識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朝陽地區圖書館文化精準服務工作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面對扶貧工作,思路不夠開闊,舉措不夠創新,工作不夠細致。主要表現在有些地區和個別部門工作因循守舊,沿用已有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沒有及時找到貧困地區間的差異,沒有找準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結合點。在為文化精準服務過程中,缺乏對鄉村地區文化需求的摸底調查,文化服務項目的選擇、策劃與實施,缺乏鮮明的特色和針對性。
3、缺乏人才儲備優化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戰略資源。朝陽地區圖書館由于受到編制等因素限制,圖書館人員結構老齡化,新人占比較低,并且實踐經驗少,這給圖書館文化精準服務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以朝陽市圖書館為例,參與扶貧工作人員不足,從扶貧工作的設計、規劃、執行到總結評估,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專人負責,工作強度大,任務重,壓力大。另外,人員結構配置不科學,未能讓既熟練掌握圖書館服務技能,又熟悉鄉村文化發展實際的人才從事文化精準服務工作。針對專項服務工作,沒有成立目標小組,缺乏團隊協作和人才資源合力,既不利于服務目標實現,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4、缺乏對基層群眾主體意識的深刻理解
經過調研,絕大多數鄉村地區群眾致富的愿望是十分強烈的,他們不甘于落后,希望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現狀。但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是由其所處的客觀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一些農民群眾對比較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心理上習以為常,或是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嘗試新東西,或是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認識不清,對未來信心不足,也不敢承擔發展的風險。圖書館在為鄉村文化振興服務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到這一根源,真正深刻認識到農民群眾的內在想法,進而從根本上理解鄉村文化落后的原因,精準把握鄉村文化發展的需求,從而科學設計和系統制定服務方案,有計劃、按規律、長效性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
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
1、調查研究深入化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的目的是對鄉村地區存在的問題與短板進行“摸底”,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前提。一方面,調查其整體發展狀況,重點關注在文化精準扶貧之后,鄉村地區文化領域仍然存在的問題和短板。針對廣大農民群眾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展開系統調研,深入把握鄉村地區的文化服務需求。深入實地考察了解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全面掌握基本服務設施、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等情況。結合實際深入研究分析各種統計數據,為科學制定鄉村文化振興策略提供依據。
2、服務活動品牌化
服務品牌化是一項活動的質量及價值的標志。鄉村文化振興服務活動走向品牌化代表著文化精準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同時也是樹立圖書館形象的機會。以朝陽市圖書館“專家聚力精準扶貧”為例,其服務品牌分“三步走”。第一步,服務品牌定位。讓最需要幫助的人先受益。畜牧專家指導以畜牧業為生的農民群眾;醫療專家診治“因病致貧”農戶;心理專家輔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第二步,服務品牌策劃。策劃要深挖不同地區普遍性和具體性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第三步,服務品牌推廣。人民群眾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廣方式之一。通過專家扶貧服務活動品牌塑造,貧困村民致富的信心增強了、觀念改變了,科技致富的積極性、創造性明顯提高。
3、服務內容精準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使用了社會治理概念。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圖書館在社會治理方面,要進一步推動重心向鄉村地區下移,把更多的資源、服務、管理輸送到鄉村地區。特別是要通過圖書流通站、農家書屋基層服務點,為鄉村地區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讓治理理念與鄉村文化振興連接更緊密,讓鄉村文化建設走向系統化、科學化、常態化。
4、服務模式多元化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方面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態勢。圖書館要順應新時代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精準服務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一方面要加強合作與協同,構建多元化的服務機制。“圖書館+政府”“圖書館+科技局”“圖書館+農委”“圖書館+學校”“圖書館+企業”“圖書館+文化館”“圖書館+藝術館”等,通過跨界合作和行業協同,將資源進行整合,組建資源配送體系,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要綜合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和資源平臺,打造立體多元、覆蓋廣泛、便捷高效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托流通站、分館、農家書屋等基層服務站點,積極開展經常性的閱讀推廣活動,借助節假日、時令等時間節點,積極策劃舉辦適合鄉村風土人情的講座、展覽和農業科技培訓,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傳播鄉村群眾喜聞樂見的知識信息,拉近圖書館服務與農民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距離。(作者:姚志慧 楊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