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梳理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國內外發展研究狀況及其植物種植應用;再以河南省唐河縣“福星田園”為例, 通過實地調研、資料統計等方法分析其現狀, 采用單一種植、多樣混植、單一為主多樣為輔的3種種植方法, 將單一功能的蓮產基地打造為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園區, 將場地零散土地整合打造成多樣化的特色果園, 挖掘與“福”字相關的葫蘆、梅花、竹等植物打造福星文化廣場, 將單一種植的艾葉基地打造成康體療養基地;最后總結適合田園綜合體的特色植物選擇、種植及多功能協調方法, 為我國田園綜合體植景營造提供參考。
“三生共贏”是指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共贏發展, 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準則和判斷準則, 三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提高生活水平, 應以生產能力與生態環境為基礎, 生產發展也要以生活為直接目的,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反作用于生產與生活。三生共贏不僅需要“三生”的協調發展, 還要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實現共同, 轉變觀念, 建立長效機制, 形成合理統一的整體發展戰略才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本質。
1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田園綜合體在新農村改造、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之后提出, 其概念是國內外理論經驗和實踐在中國新形勢下的全新定義[3], 發展目標是創建新型“生態綠色田園生活”, 建立新型城鎮化示范區, 推動城鄉發展[4]。田園綜合體相對城市綜合體而言, 是城鎮化背景下規劃的新型農業園區, 集合休閑旅游、生態農業以及田園社區, 集聚社會生產、商業行為和人的關聯性活動等, 形成相關主體和產業集結, 促進“農業+文旅+地產”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5,6] (表1) 。
表1 田園綜合體構建要素
2 國內外田園綜合體發展簡述
2.1 國外發展簡述
歐洲是鄉村旅游起源地, 經歷了19世紀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紀中期的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后的成熟期[7]。亞洲國家發展相對較晚, 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1) 鄉村旅游興起。歐洲阿爾卑斯山和北美落基山是世界上早期的鄉村旅游地, 但關注度不高也未形成產業[8]。1919年, 德國發布的《市民農園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市民農園法律[9]。20世紀30年代, 匈牙利鄉村旅游融入當地千年歷史積淀的民族文化, 這種模式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10]。
2) 鄉村農業旅游發展。20世紀中后期, 鄉村旅游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鼓勵[11], 補貼農業收入及追求經濟收益成為鄉村旅游經營者的主要動因[12]。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旅游業成為其第一或第二收入來源[12],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旅游業和可持續農業生產的經濟關系將農民生產與旅游業聯系起來, 增加新形式的營銷場所和消費機會, 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的旅游和食品需求。在國外農業旅游的發展過程中, 行業、協會、團體、機構等組織的保障作用功不可沒[13]。
3) 農業休閑多元化。20世紀80年代后, 鄉村發展呈現多元化。英國和美國典型的農業旅游為“民宿農莊”“度假農場”等。亞洲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14], 如韓國的“周末農場”和“觀光農園”突出鄉土氣息;日本則以休閑與體驗為主, 體現“食”與“綠”, 關注兒童對農業的體驗性需求[15];新加坡主要通過科研推廣, 即農業科技園促進農業旅游發展;馬來西亞著力推進農場花卉旅游業。
2.2 國內發展簡述
2.2.1 發展歷程
1) 鄉村旅游興起———“農家樂”。我國鄉村旅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6]。1987年, 成都書房村桃花節是真正以“農家樂”命名的全新鄉村旅游典范[17]。1998—1999年, 國家旅游局先后推出“華夏城鄉游”和“生態旅游年”, 進一步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農家樂”是農業休閑旅游的最小基層單元, 也是鄉村度假旅游的重要載體, 促進了由觀光旅游到度假旅游、深度旅游方式的轉變[10]。
2) 鄉村旅游全面發展———觀光農業園。20世紀末, 全國各地結合當地文化特點和農業資源相繼建成的一批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成為觀光農業園的雛形。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推動了全國觀光農業的發展。觀光農業園將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產品生產、科普教育、科學技術等融合, 使鄉村旅游向多元化全面發展。
3) 鄉村旅游深入發展———鄉村度假。鄉村度假的特色在于“鄉村性”, 其以美麗的田園風光、原始的生態環境作為核心資源。鄉村度假融觀賞、娛樂、參與、體驗、教育、居住于一體, 逐漸呈現出主題特色鮮明化、產品功能體系化、鄉村建設生態化、服務規范化等趨勢, 發展潛力巨大。
4) 鄉村旅游綜合發展———田園綜合體。2014年, 國內首個田園綜合體“田園東方”在無錫陽山建成。項目充分挖掘當地700多年的種桃歷史, 推廣水蜜桃品牌文化, 將“三生”“三產”有機結合, 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等復合功能。2017年, 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 國內各地鄉村掀起田園綜合體建設熱潮。田園綜合體將農家樂、觀光農業園和鄉村度假相互融合、合理統籌規劃, 有效促進鄉村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2.2.2 理論研究
通過中國知網 (CNKI) 知識資源總庫以“田園綜合體”進行期刊搜索, 篩選自2012年以來的186篇相關期刊, 以Excel2010為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匯總 (圖1, 圖2) , 最早以“田園綜合體”出現的文獻發表于2014年[18]。2017年, 相關研究呈急劇暴增趨勢。
圖1 田園綜合體期刊數量年度變化 (2012—2017年)
圖2 田園綜合體研究內容分類統計 (2000—2017年)
1) 模式探討。2012年, 首次提到打造“微田園”模式, 在前庭后院保留生態田園和農家趣味[19]。2016年, 雅安市雨城區創新建立“1+N”模式, 即一個基地帶動N個專業合作社的現代化農業服務體系[20]。試點模式有文化創意特色農業產業園、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觀光園、農業創意和農事體驗型園區[21]。提倡采用全產業鏈、O2O營銷、高附加值的農業模式, 依托田園綜合體讓城市人在鄉村消費, 探索“田園+現代”多元化聚居模式[22]。
2) 專項設計。戴大方等[23]從建筑單體、景觀朝向、戶型設計等方面闡述無錫田園東方建筑的設計方法及色彩搭配原則。馬如川等[24]利用相關理論結合淮安地域特色研究當地民宿建設特點。孫吉浩等[25]通過研究與其他幾種綜合體之間的區別聯系, 總結休閑農莊的特色空間環境營造要點。以上設計多以個案進行分析, 數量少且質量一般。
2.2.3 植物應用
田園綜合體發展離不開作物種植和植物應用, 筆者試對田園綜合體優秀案例中的植物應用進行提煉梳理, 探討其應用特點 (表2) 。
表2 田園綜合體案例中的植物應用及特點
3“福星田園”植物應用實踐
3.1 場地概況及種植現狀
場地位于河南省唐河縣桐寨鋪鎮境內, 312國道直通南北, 寧西鐵路穿境而過, 區位優勢明顯, 是歷史上武漢至洛陽的交通要道, 曾挖掘出100多年歷史“福星”字樣的文化石及同治元年刻有“福星寨”字樣的榜副石。“福星田園”綜合體總用地面積約463.8 hm2, 其中農林用地404.35 hm2, 占總面積的87.47%。
當地以玉米、花生、蔗等作物為主, 另有私人承包、集中種植的艾葉和荷塘蓮藕基地已具規模, 面積達103.32 hm2和62.6 hm2 (表3) 。
表3 福星田園植物種植統計表
根據現狀調研與資料梳理結果, 發現玉米種植和艾葉基地規模大, 觀賞價值和參與體驗性不高;水果、蔬菜類占比太低, 缺乏多樣化;蓮產基地已有小范圍觀賞功能;一條斜切硬化水渠打斷北部農田完整性;房前屋后閑置, 雜草叢生;河道溝渠硬質化嚴重, 水生植物稀少。
3.2“福星田園”總體規劃方案簡介
福星田園總體規劃主要為7大板塊:入口服務區、田園社區、福田農園、萬畝荷田、福星水寨、福星寨果園和艾葉基地。按“一心多核”的規劃思路, 將農業的附屬功能發揮到最大。
基礎農田規劃采用“宅田綜合體”模式, 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寸, 按面積分配宅基地, 建設規定范圍內的田間住宅建筑, 具體作物種類和運營模式由投資商自行決定, 形成宅田相融、交錯布局的態勢。其他片區分別因地制宜地采用蔬果基地、花田、開心農場等模式:房前屋后的閑置空地采用“微田園”模式, 打造可食景觀;河道溝渠則以菜園和觀賞草駁岸兩種類型進行河道軟化及美化;在農用道路兩側設15 m寬綠道網, 完善道路系統和基礎設施。
3.3“福星田園”種植原則及方法
3.3.1 種植原則
福星田園的植物種植應遵循6種原則。1) 因地制宜原則。2) 資源利用原則。集約配置鄉村資源, 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產要素最大化, 提升土地利用質量。3) 生態性原則。以生態保護為主, 開發利用為輔, 保護當地自然資源, 盡量維持場地生態不受破壞。4) 植景文化挖掘原則。充分挖掘當地歷史及本土植物的文化內涵與特點, 突出主題文化意蘊。5) 農業創意原則。將植物要素融入產品設計和服務中, 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力求創新。6) 復合化原則。將第一產業主導轉變為一二三產依存與融合, 共同促進田園綜合體發展。
3.3.2 種植方法
根據福星田園的種植現狀, 分析其特點和可優化范圍, 可總結3種種植方法。1) 單一種植方法。以一種植物模式化種植, 發掘潛在的附加功能, 提高經濟價值, 如艾葉基地。2) 單一為主、多樣為輔的種植方法。保留原場地大規模單一種植, 在部分區域植物配置上做異化處理, 豐富季相, 以彌補因季節性凋零引起的景觀效果缺失, 如萬畝荷田。3) 多樣種植方法。以多樣化種植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與體驗感受, 如福星廣場和福興齋果園。
3.4“福星田園”分區植景
1) 復合化的萬畝荷田。以現有的福田蓮海觀光園為基礎, 將大小相同的方格網藕塘適當整合, 連成10個較大的蓮湖, 將局部田埂挖通, 使水系相連, 形成“迷宮蓮海”, 營造豐富的荷田肌理, 沿岸種植菱角、蒲葦等當地植物, 豐富濱水景觀。由于種植大片荷花季相單調, 因此遵循單一為主、多樣為輔的方法, 在場地西側打造月季園、海棠園、梅園等豐富四季景觀, 將單一功能的蓮產基地打造為集蓮產加工銷售、觀光旅游、全蓮宴品嘗、采蓮挖藕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萬畝荷田。
2) 植景文化挖掘的福星主題文化廣場。福星廣場是福星田園最主要的入口, 全面貫徹“福”字主題, 充分挖掘“福”字相關的葫蘆、梅花、竹等當地植物, 并予以合理的種植與搭配, 突出場地主題特色。“葫蘆”與“福祿”諧音, 有福祿萬代的含義;梅花五瓣是五福的標志;竹包含人們高升富貴、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兩側高低起伏的福祿墻上種植葫蘆, 藤蔓攀爬的土墻前后散植梅花和竹, 并以片植樟樹、懸鈴木等當地高大喬木圍合打造濃密的背景效果。
3) 資源整合利用的福星齋果園。整合北部邊角零碎場地打造主題式示范性農業莊園, 集中種植西瓜、葡萄、草莓、水蜜桃等各類水果, 形成以各色水果種植培育、觀賞采摘、加工生產為主的福星齋果園, 帶動農業、旅游業、加工制造業聯動發展, 激發當地的經濟與活力。
4 建議
田園綜合體對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和城鄉協調發展有較好的帶動作用, 植物的選擇與應用是重中之重。通過分析“福星田園”綜合體中植物的現狀與改善方案, 對田園綜合體植物應用提出4點建議:1) 尊重場地現狀、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 根據利用價值和規模等合理選擇植物。2) 提高各類植物的三生綜合效益質量, 實現植物結構優化升級、農業增效。3) 充分挖掘優勢資源, 以特色植物打造獨特的品牌文化。4) 加強植物多功能利用, 從觀、聞、品、購等多方面提升植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