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結合地域稟賦、資源特色、市情農情,高位高起點規劃布局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突出將“三特兩高”牢牢抓在手上,細化措施推進落實,堅持不懈走“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產業興旺之路,在產業興農、產業富民、產業壯村、產業脫貧上取得顯著成效,特優高效種植、特種綠色水產、特色生態休閑和高附加值、高顏值“三特兩高”特色高效產業有力支撐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效,實現良好開局。
淮安市將農業產業納入“一盤棋”全局考慮,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433”產業體系重要內容,擺上“重中之重”位置,并拿出4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三特兩高”產業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增效益,由重數量粗放型轉向重質量集約化生產經營,逐步釋放“1+2+3+4”疊加效應,穩步厚植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優勢。
“三特”主導產業總量盤大增強。2018年,淮安市開始打造“4+1”產業升級版一年來,“三特”產值338億元,占據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以上,達52%,主導優勢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增強,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深化調優。優質稻米面積267萬畝,占水稻面積的六成多,訂單式高筋弱筋小麥、雜糧雜豆、小稻米、鮮食玉米、花生等面積連年增長,糧經飼生產日益統籌共進。“淮安大米”環湖核心區面積擴展到100萬畝,高效設施園藝面積近140萬畝,地道中藥材、工廠化食用菌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創成園藝作物標準園66個。生豬大中型養殖比重74%,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57.7%,蘇北領先。蝦蟹主導水產養殖面積保持在50萬畝以上,推廣稻漁生態種養突破35萬畝,創成盱眙縣國家小龍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林牧副漁產業更加協調互促,特優高效種植、特種綠色水產等種養結構持續調優調強調順。
“三大鏈條”加速融合。產業鏈向下延伸,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3.06:1,建成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集中區7個,擁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2家,其中兩家進入全省農產品加工20強,精深加工能力不斷增強。功能鏈發散擴展,白馬湖蕩舟、馬頭鎮看花、水上森林吸氧等農業特色生態休閑漸成時尚,當前經營主體數量629個,接待游客559萬人次,產值14.06億元,成為農業農村新的增長極。流通鏈四方貫通,宏進清江、漣水等國家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貨通全國。組織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參加各類農展會、農交會30多場次,舉辦北京品牌農產品推介會、南京和淮安農產品嘉年華活動。農業信息進村入戶整市推進,建設農業電子益農信息社1200多個,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千人培訓,與蘇寧易購、中墾優選達成網上商城協議,農產品電子商務網上銷售額65億元,帶動千萬小農戶線上線下并重對接大市場。在繼淮安區成為國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后,淮安區和清江浦區又成功爭創省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突出四個“更”字,即底色更濃、品牌更響、富民效應更強、要素支撐更有力。建設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80個,引領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率90%,秸稈和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4.6%、95%,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98%以上。創意規劃市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挖掘歷史農耕文明推出“淮味千年”品牌,利用展會、推介會、高端媒體和重點場所推介宣傳,“淮水潤良田,鮮美傳千年”品牌理念內涵廣泛深入人心,品牌IP“巫奇奇”漸成淮安農業代言,甄選4大類、9個產品,授權11家企業首批使用,“淮味千年”領先全省叫響全國。“淮安大米”年促進農民增收3億元,“淮安紅椒”畝均純效益一萬元,“盱眙龍蝦”富民效應過百億。品牌價值逐年提升,如“淮安大米”達38億元,“淮安紅椒”達46億元,“洪澤湖大閘蟹”達80億元,“盱眙龍蝦”近170億元,品牌溢價能力穩步增強,富民效應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