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新聞辦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出席并答記者問。
據省發改委副主任湯茲發布,《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依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省委一號文件,由省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規劃》共9篇30章70節197條,部署67項重大工程、計劃和行動,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據發布,《規劃》按照分三個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明確了2020年、2022年目標任務,又對2035年和2050年分兩個階段作出遠景展望。此外,為推動近期目標落實,《規劃》結合湖南實際,明確了5類22項重要指標作為具體目標任務,其中,產業興旺類指標5項,生態宜居類指標4項,鄉風文明類指標4項,治理有效類指標5項,生活富裕類指標4項。
據發布,《規劃》將各縣市區(場)劃分成先行區、重點區、攻堅區三類,因地制宜設計振興路徑;將全省2.4萬余個村莊分成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集聚提升四大類型,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 規劃先行——
《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解讀
8月23日,桂陽縣正和鎮黎家洞新村,村落整潔,風光秀麗。近年,該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新農村示范村200余個,示范鎮12個,并對全縣500余個行政村進行了環境衛生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資料照片)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通訊員 李維坤 攝影報道
12月12日,湖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發改委副主任湯茲對《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進行了政策解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沿著正確方向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湯茲解讀,剛剛印發的《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 “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依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省委1號文件精心編制。《規劃》緊密結合湖南實際,彰顯自己的特色和獨特的“湘味”。
描繪鄉村振興藍圖
《規劃》旨在科學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湖南篇章,建設湖湘美麗富饒鄉村。
按照分三個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明確未來5年的目標任務,再按2035年和2050年劃分兩個階段作出遠景展望。此外,為推動近期目標落實,《規劃》結合湖南實際,明確了5類22項重要指標作為具體目標任務,其中,產業興旺類指標5項,生態宜居類指標4項,鄉風文明類指標4項,治理有效類指標5項,生活富裕類指標4項。
《規劃》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結合湖南“一核兩帶三組團”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一圈三區”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一湖三山四水”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提出優化鄉村發展布局,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加快形成城鄉融合、布局科學、協調發展的空間新格局的發展思路。
立足雙輪驅動,描繪美好藍圖。推進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和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各類特色小鎮、保障進城農村人口權益,著力破除阻礙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各種障礙和體制機制弊端,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三大區域梯次推進
《規劃》結合我省各縣市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際,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將全省所有縣市區(場)劃分成先行區、重點區、攻堅區三類,因地制宜設計振興路徑。
先行區包括長沙縣等31個縣市區,主要為城鎮化率相對較高或者農村居民生活相對富裕的縣市區,原則上一個市州至少安排一個。先行區的鄉村,到2022年要率先或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重點區指引領區以外的非貧困縣市區和2016、2017年已脫貧摘帽的14個縣市區,共62個。重點區的鄉村,到2030年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攻堅區包括納入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國家和省扶貧開發、比照享受省級扶貧政策待遇,尚未脫貧摘帽的縣市區,共37個。攻堅區的鄉村,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種類型各有側重
《規劃》將全省2.4萬多個村莊分為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集聚提升四大類型,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城郊融合型,主要包括地處城市郊區和城鄉接合部的村落,重點是要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探索建設現代化的新興社區。
特色保護型,主要包括歷史文化特色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的村落,重點是要注重保持自然風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建筑風格,傳承民風民俗。
搬遷撤并型,主要包括地處偏遠、生態環境脆弱、不宜生產生活、空心化嚴重的村落,重點是要在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穩妥有序推進搬遷撤并,依托小城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區等適宜區域進行安置,村落原址因地制宜還耕還林。
集聚提升型,主要指上述三類之外的傳統農耕、工貿等村落,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農耕類村落,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加大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工貿為主的村落,促進產業提質升級,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積極培育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就地吸納農業人口。
五大要求落實落地
湯茲解讀,從整體來看,《規劃》在謀篇布局、指標設置、戰略任務、政策舉措等各方面充分體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方面的總要求,圍繞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對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等作了明確安排。
《規劃》還體現了抓重點與補短板相結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規劃特別對以智慧農業為引領,以農業“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六個強農”開創產業興旺新局面進行了安排部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規劃》提出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強調推動脫貧攻堅要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為確保目標任務落實落地,《規劃》圍繞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提出了健全和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激發農村內生活力,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促使人才、資本、技術流向農業農村的政策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落實《規劃》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
12月12日上午,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副主任湯茲解讀《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答記者問,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冬貴、省發改委農經處處長彭清輝也在會上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脫貧攻堅是黨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規劃》如何推進精準脫貧?
答:《規劃》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了許多安排。
健全精準扶貧機制,落實精準脫貧措施。制定貧困人口減貧滾動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貧困人口退出機制和穩定脫貧機制。推動“五個一批”“六個精準”“七大脫貧攻堅行動”落實落地。
政策資源傾斜,攻克深度貧困。聚焦我省11個深度貧困縣和549個深度貧困村,按照三個“新增”要求,扶貧政策資源向這些深度貧困縣和村傾斜。
《規劃》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實施最嚴格的扶貧成效考核,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被脫貧”現象。
問:《規劃》中提出我省農產品生產要突出“一縣一特”“一特一片”,有哪些具體路徑及舉措?
答:實施“一縣一特”“一特一片”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特色優質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規劃》明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優化布局。長株潭地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周邊,因地制宜推進“退糧進經”;環洞庭湖區統籌推進“退耕退養”“還湖還濕”;湘中南地區大力發展油茶、竹木等林業特色產業;山區重點發展品牌茶葉、道地藥材、特色水果、特色畜禽。
規劃引領。制定新一輪農作物、畜禽、水產的品種更新換代規劃,加強特色種質資源收集、引進、保護、評價、分析、創制與利用,有序推進品質升級。
品牌驅動。立足資源稟賦、特色產業基礎,融入傳統農耕文化,引導發展特色農業,打造地方農業名片。到2022年,每個縣至少打造或聯合打造1個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
示范創建。著眼千億級產業全產業鏈打造,全省聚力建設“四帶八片”,包括衡邵羅霄山脈油茶產業帶、湘南臍橙產業帶、大湘西柑橘產業帶、長株潭百里花卉苗木產業帶;湘西北油茶產業片、中心城市郊區蔬菜產業片、湘南蔬菜產業片、安化黑茶產業片、株洲和常德的紅茶產業片、岳陽黃茶產業片、洞庭水產產業片、湘中道地藥材產業片。到2022年,創建10個左右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個左右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問:《規劃》對于產業融合強農有何舉措?
答:鄉村產業振興,不僅依賴農業主業興,更需要農村百業旺。《規劃》把“產業融合強農”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要促進加工業提質升級。到2022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5%,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7∶1。
二是要壯大新產業新業態。重點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冷鏈物流建設等,助力農村產業再造,實現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區域的整合重組,催生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三是要搭建融合發展新載體。一方面,加快建設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新而活的各類特色小鎮;另一方面,突出“三園一體”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提質升級,加快田園綜合體試點示范;還要繼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強鎮建設。
四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到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000家左右,國家級、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達到1500家以上,家庭農場達到5萬家,基本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最后,還要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到2022年,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5萬家以上,80%的村(社區)建立起惠農綜合服務社。
問: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備受關注。《規劃》如何推進這項工作?
答:《規劃》提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這兩方面來部署。
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實施“廁所革命”。建立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處置運行機制,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重點任務。推進“廁所革命”,明年全省改造(新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00萬戶以上。
加強村莊規劃管理,提升村容村貌,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到2022年,全省美麗鄉村總數達3000個以上。
加大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采取工程、生物、農業等綜合措施,重點開展“一湖三山四水”等主體生態功能區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
問:《規劃》在“補齊三農短板”方面有哪些內容?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小康”,更是要“全面”。《規劃》把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細化、實化了補齊“三農”短板的具體舉措。
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加大投入,統籌推進農村公路、水利、飲水、電網、物流、通信等提質升級。
開創產業興旺新局面。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百千萬”工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通過健全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村勞動者素質,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完善鄉村就業制度保障體系,幫助農民獲得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增加其收入。
增加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條件,改善鄉村醫療條件,健全養老保障制度和農村應急服務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