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鄉村,是否更為陌生和離棄?我們離鄉村已經如此之遠,我們還回得去嗎?發問的背后,是鄉村離“家”越來越遠的嚴峻現實。鑒此,江蘇率先做出歷史抉擇—— 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用10年乃至30年的努力,讓鄉村“回歸”。
1、劃定“路線圖”:重新審視鄉村多元價值
6月20日,《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出臺;6月28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方案》;6月29日,省政府召開試點建設動員會議……
在新思路指導下,一批試點鄉村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工作舉措,同時,各設計師團隊深入開展田野和社會調查,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鄉村規劃設計成果。
創新實踐的過程,實則是重新審視鄉村在生態、文化、產業、觀賞等方面多元價值的過程。
南京市江寧區明確在“四個特”上下功夫。即特色產業業態、特優宜居生態、特質文化形態和特別幸福心態。產業上,更多為農業注入生態、科技、文化、創意、旅游、互聯網等內涵,真正留住鄉村的“根”;生態上,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地開展鄉村建筑、田園景觀的改造,真正留住鄉村的“形”;文化形態上,梳理全區94個傳統文化村落的民間文化資源,組建本土專家團隊,對傳統文化村落建設進行嚴格把脈,真正留住鄉村的“魂”;而通過培育職業農民和農民“老板”,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奔上致富路,增強幸福感。
宿遷將聚焦“活力”,在“產業、創業、就業”三個富民渠道上著力,比如,因地制宜發展高效水產、精品花木、生態畜禽、綠色果蔬等特色產業,深化與京東、阿里等綜合型電商平臺合作,縱深推進“一村一品一店(網店)”提檔升級助農民創業,并招引和發展一批無污染、門檻低、見效快、易經營的項目,為農民提供便利靈活的“家門口”就業崗位。還將激發“動力”,在“土地、公共服務、村民自治”三項改革上下功夫;并展現“魅力”,在“生態、風貌、文化”三個層面建設上下功夫。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形象地說,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需要有好看的外觀,更需要有鮮明的特色,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展示個性、各美其美。
告別同質化,千村呈萬貌。 “城鄉特色缺失是普遍問題。按照新經濟發展規律,未來發展一靠創新驅動,二靠特色和魅力,特色就是競爭力,魅力就是軟實力。江蘇用系統的觀點,對城鄉人居環境再認識,并率先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這將對全國形成示范效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表示。
2、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原因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過去工作基礎上,江蘇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
1.從現有工作看,需要探索“三農”問題解決路徑
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被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國上下均著力于探索解決之道,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持續推進,總體而言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方面是基本面工作,主要是針對全國所有村莊,通過農業稅費減免及補貼、基本人居環境改善、危房改造等方面工作,確保農業生產處于基本盈利水平,解決“臟亂差”等基本人居環境問題。
另一方面是提升面工作,主要是針對條件成熟、有一定基礎的村莊,通過現代農業發展及“接二連三”產業鏈延伸、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工作,重點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農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品質。
第三方面是突破點工作,在基本面和提升面工作深入開展的基礎上,農村體制機制改革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點,國家提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三塊地”“三權分置”等方面的深層次改革,使城鄉之間要素能夠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讓農村資產合理體現價值,充分激活農村內生活力并吸引社會力量普遍參與。
近年來江蘇也圍繞“三農”問題進行了很多探索與實踐,2012年開始的村莊環境整治從農民群眾需求最為迫切、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入手,對全省所有的自然村莊進行了人居環境的提升,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歡迎,村莊環境整治蘇南實踐項目獲2014年“中國人居環境示范獎”。在此基礎上,部分村莊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民收入水平提升。同時農業、環保、交通、水利等部門也從各自工作角度,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對鄉村地區持續投入,取得較大成效。
總體而言,江蘇前一階段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基本面和提升面,體制機制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尚未深入開展,而且鄉村發展中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正如藍紹敏副省長所說:“相當一部分鄉村面臨資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務短缺、人口老齡化和空心化、鄉土特色受到沖擊破壞等問題和挑戰”,“大部分工作以部門為條線開展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綜合、整合、融合的程度還不高,只是在個別面上發力,面上的帶動力還不強。”
解決“三農”問題,通過“城市反哺鄉村”的“輸血”工作非常的重要,但是培育鄉村自身的“造血”機能更加的迫切,習總書記提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希望通過“產業興旺”來增加鄉村的“造血”機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從基本面、提升面和突破點工作同時入手,在鄉村空間品質提升、設施配套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和鄉村治理健全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建立鄉村“造血”機能,探索“三農”問題解決路徑。
2.從發展階段看,需要面對鄉村振興的歷史命題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古人在思考世間萬物的時候,力圖探索其運轉的自然規律,并歸結為天道。美國經濟地理學家諾瑟姆提出“S”形城鎮化增長曲線,對城鎮化發展規律進行闡述,并為業界普遍接受。2016年江蘇城鎮化水平達到66.7%,逐步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城鄉之間的融合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鄉村不僅僅是需要“反哺”的短板,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參照發達國家發展歷程及在鄉村發展建設中的成功經驗,鄉村發展建設的重點與城鎮化所處的階段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城鎮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較為快速,鄉村人口、土地、資源迅速流入非農產業和城市,農村出現衰敗、農業發展緩慢,因此該階段一般以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任務,主要目的是解決城鄉差距拉大產生的社會矛盾和沖突。
江蘇“十二五”期間致力于鄉村人居環境的提升和設施配套的完善,普遍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現階段將鄉村振興作為核心任務,也是把握大勢、順應大勢的必然之舉,同時江蘇作為經濟發達省份,有必要、有能力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破解這一歷史命題(表1)。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3.從鄉村價值看,需要順勢而為探索發展之路
2000年6月,在德國召開鄉村地區未來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發布的《歐洲21世紀鄉村發展宣言》指出:當代鄉村不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集地,還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價值和功能。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之間制度藩籬的逐步打破,各種社會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由單向流動日益轉變成雙向流動。由于“城市病”所帶來的壓力及居民對于生活品質提升的更高要求,鄉村逐步成為“詩意棲居”的美好寄托。同時各類經濟活動對于空間需求更加多元,而城市已經不滿足其需求。因此鄉村擁有豐富的生態、景觀、文化等資源已經成為稀缺品,鄉村蘊含的價值不斷凸顯(表2)。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隨著鄉村價值的日益凸顯,很多資本也爭相涌入鄉村,出現了“去村民化”“盆景花”等現象,鄉村有淪為城市消費工具的危險。如何應對鄉村多元價值的崛起,順勢而為,利用“地利”之優勢,促進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探索鄉村發展和村民增收的路徑模式,是這個時代江蘇面臨的重要任務。
總而言之,江蘇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積極探索“三農”解決之路,此為“天時”;順應城鄉發展規律和江蘇特點,由易到難穩步推進鄉村建設發展,此為“地利”;回應鄉村價值凸顯和村民發展實際需求,此為“人和”。當然蘇南、蘇中、蘇北鄉村發展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各地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各不相同,特色田園鄉村推進需要積極思考創新、扎實穩步推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經驗與模式,對其他鄉村的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