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推出精致農業策略后,其鄉村發展一直以“農+旅”的形式為主,各種農莊旅游采取差異化的戰略,紛紛取得一定的市場,可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借鑒。
01、特色產業主導,精加工,深挖掘
臺灣的生態農莊,多以“小而精”取勝。他們不刻意追求農莊的面積、規模,不一定非要種植多少作物,獲得多高產量,產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細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創意,提升品質。有的產品甚至限量供應,量少質精,堅持以質取勝,以特色取勝。
例如種植茶葉的農莊,有的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將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裝,使其成為茶葉中的“極品”。其它時間則搞好茶園管理,讓茶樹健康生長,養精蓄銳,確保春茶品質上乘。有的農莊則利用溪流養殖紅鱒、銀鱒或其它觀賞魚類,游客可以在農場購買飼料喂食、嬉戲、體驗、觀賞,魚卻并不對外出售。如此做法,反倒吊足了游客的胃口,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不僅保持了產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資源消耗,保證了良好效益。
他們這種做法,非常符合臺灣山多、地少、面積小,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這一實情。反觀我們抓農業產業,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總是把面積、產量、產值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總想“做大做強”,以規模論“英雄”,卻忽視了實際效益;總想在單位面積上創造出更高的產量,卻忽視了土壤、茶園也需要“休養生息”;總想售出更多的產品,卻忽視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壓力。
這些對山區而言,既缺乏競爭優勢,也不利于持續發展。而臺灣的生態農莊,通過深挖特色、揚長避短,有效地避開競爭;通過做精做透、提質增效,實現資源節約、持續發展。此種發展方式,非常值得與臺灣情況類似的山區參考、借鑒。
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干品制煉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制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并不復雜,但其系列產品琳瑯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
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知識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
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閑農業與休閑漁業發展,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恒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回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里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游,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他們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閑漁業。
臺灣休閑農莊特別擅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
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
02、鮮明的主題與創意
臺灣休閑農莊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入創意與主人的情感,故而臺灣的農莊可以讓游客強烈感受到設計者的情感與追求。
在主題選擇上,水果采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游客始終充滿新奇感。比如位于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農莊一看名字,就知道農莊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熏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頭城農場的傳統項目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復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游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桃米村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桿,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并將小船名之為“搖晃的記憶”。
臺灣觀光休閑農場各具特色,有自助農園、森林游樂區、昆蟲館、休閑娛樂農場等,能提供采果、露營、烤肉、垂釣等休閑活動,并走向多元化和經常性經營。他們特別注意海邊發揮海的優勢,農田突出花果飄香,大山盡顯森林韻味,讓你去過一次就會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題特色的基礎上向內容更豐富的層次發展,規模場地也不斷擴大。
在發展方向上,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邁向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
03、重視口碑與網絡營銷
由于規模不大,所以臺灣的生態農莊,非常注重產品的“口碑”而不是“品牌”。他們認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們寧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證產品質量上,放在讓顧客滿意上。
為保證產品安全營養,他們嚴格控制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寧可增加投入、犧牲產量,也要保證產品質量;為了讓游客品嘗到口感最佳的產品,臺灣很多生態農莊免費對游客開放,目前是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最新鮮、成熟度最適宜的農產品。莊先生告訴筆者,臺灣的生態農莊大多建在偏遠的郊區,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產品,實現產品就地銷售,不僅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質量,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農莊可以免掉一大筆銷售費用。
除了宣傳手冊、廣告路牌、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外,休閑農業要加強網絡營銷,運用科技整合資訊,通過網頁、搜索引擎以及運用3G手機服務等對休閑農業區域的地圖、路線等進行迅捷的引導。網絡平臺在臺灣休閑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臺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通過網絡預訂。
04、寓教于樂,深度體驗
臺灣休閑農莊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采果區、游戲區,農耕體驗區等。有的還設有充滿臺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游客享受土窯烤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游客可以借喂養小牛、擠牛奶、喝生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
休閑農莊不僅是休閑娛樂,遊玩,且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農莊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用作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周末則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如臺一生態休閑農場,精心設計了插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游客可依序參觀。
臺灣的休閑農業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都比較齊全,不僅景區外部的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完善,就是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安全完善,講究方便,所到之處吃喝玩樂樣樣具備,而且大都干凈、溫馨、舒適、價格合理,多數休閑農場設有觀光部,負責旅游推介、接待與導覽業務,有的還現場展示特色產品與特色烹調,讓游客嘗鮮。
05、官方與非官方組織保障
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無論是從臺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閑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
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游,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閑游。
經營休閑農業者也成立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閑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在區域內部,要通過行業協會、旅游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愿、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并劃撥專項經費制作光碟、休閑農業旅游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在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引導社會中介機構服務于休閑農業這方面,湖南休閑農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臺灣大的休閑農莊大多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對產品的潛在經濟收益和市場銷路掌握得非常清楚。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他們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行情,善于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信息,不斷建立和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貿易往來關系,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原種母體從日本進口,借助農會的技術傳授,采用母體克隆技術和傳統授粉技術,培育繁殖出優良的新種苗,栽培的花苗密切與國際市場緊扣,通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訂貨。
06、從體驗到分享的理念轉變
臺灣休閑農業在主推“體驗經濟”之后,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游客分享鄉村生活,變“顧客是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
臺灣休閑農場布局合理,大多數都分布在旅游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游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
事實證明,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為什么要去臺灣考察?
臺灣農業產業競爭力在世界上高居第六位。其休閑農業發展起步比較早,質量比較高,現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臺灣在農業創新、文化創意、產業鏈打造、行銷推廣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主題文化創意和創新經營方面的經驗尤為突出,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
休閑農業一定要有體驗活動,從親身觀察、參與、體驗過程,認識生物生長現象,感受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走進臺灣,探尋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