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各種合作社、農家樂紛涌出現,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旅游地之一,那如何讓鄉村旅游和鄉村休閑農業快速發展呢?
一、10種開發模式
01、個體農莊模式
個體農莊模式是以規模農業個體戶發展起來的,以“旅游個體戶”的形式出現,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游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游景區,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務工作。通過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02、田園綜合體模式
“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指綜合化發展產業和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是當前鄉村發展代表創新突破的思維模式。
開發休閑農業依托當地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氣候資源、人文資源、形成獨特的旅游模式,勢必持續實現盈利。
03、共享農莊模式
主要把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等多種模式,再通過互聯網對外出租。“共享農莊”模式充分尊重農村發展現狀與傳統民俗風情,在不影響正常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情況下,引導農民盤活資源、參與創業或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與經營意識。
共享農莊提倡因地制宜,在統一規劃下小規模、創新性發展農業經濟,避免了過度城鎮化過程中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侵害,能讓無法規模城鎮化的區域也享受人居升級,還可以逐步實現農民增收與科技導入、城鄉交流融合。
04、“農戶+農戶”模式
這是鄉村旅游初期階段的經營模式。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游開發普遍有一定的顧慮,甚至還有抵觸情緒,多數農戶不愿把有限的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生怕有什么閃失使其“陷”進去,他們更相信那些“示范戶”。
在這些山村里,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游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從中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下,形成“農戶+農戶”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實,游客花費少還能體驗到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游的帶動效應有限。在當前鄉村旅游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具有短平快優勢。他們善于學習別人經驗,汲取別人教訓,因其勢單力薄,規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極具個性化服務。
05、“公司+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通過吸納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游資源時,充分利用農戶閑置的資產、富余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豐富旅游活動。同時,通過引進旅游公司的管理,對農產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因不良競爭而損害游客的利益。
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公司或投資商與農戶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受投資商實力的影響較大;其次,農戶的知識層次、素質、服務意識等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第三,在內部經營管理中,如何進行游客的分流與分配,是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之一。
06、“公司+社區+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應是“公司+農戶”模式的延伸。社區(如村委會)搭起橋梁,公司先與當地社區進行合作,再通過社區組織農戶參與鄉村旅游。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所接觸的是社區,但農戶接待服務、參與旅游開發則要可經過公司的專業培訓,并制定相關的規定,以規范農戶的行為,保證接待服務水平,保障公司、農戶和游客的利益。
此模式通過社區鏈接,便于公司與農戶協調、溝通,利于克服公司與農戶因利益分配產生的矛盾。同時,社區還可對公司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保證鄉村旅游正規、有序發展。
07、公司制模式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發展進入快、起點層次高、開發有規模,如果思路對頭、經營科學,容易使鄉村旅游開發迅速走上有序化發展的道路。
公司制模式比較適合鄉村旅游初期階段,隨著農民的關注與參與,這種利益主體是公司的模式,將難以適應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農民作為鄉村旅游參與主體,其積極性是不容忽視的,而采用公司制模式,農民很難從旅游收入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受益的僅是靠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獲得。
鄉村旅游生財之源是公共資源,應是農民共同的公共資源,但在使用這種公共資源中最大受益的則是旅游公司.當地農民很難得到相應利益,并且還要承擔旅游開發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這種資源與利益的嚴重失衡,極易引起農民的不滿。
08、股份制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是通過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按照各自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根據旅游資源的產權,可以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村民小組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四種產權主體,在開發上可采取國家、集體和衣戶個體合作的方式進行,這樣把旅游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按股份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
對于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旅游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以及鄉村旅游擴大再生產等公益機制的運行,企業可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完成。
這種模式有利于鄉村旅游上規模、上檔次。特別是通過股份形式,擴大了鄉村集體和農民的經營份額,有利于實現農民參與的深層次轉變,從而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中去。
09、“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通過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過度商業化,保護了本土文化,增強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從而為旅游百T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此模式各級職責分明,有利于激發各自潛能,形成“一盤棋”思想。
具體來講,政府負責鄉村旅游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鄉村旅游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農民旅游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地方戲的表演、導游、工藝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飲等,并負責維護和修繕各自的傳統民俗,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
10、“政府+公司+農戶”模式
從目前一些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來看,這一模式其實質是,政府引導下的”企業+農戶”:就是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由縣、鄉各級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按市場需求和全縣旅游總體規劃,確定開發地點、內容和時間,發動當地村民動手實施開發,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門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
由當地村民或村民與外來投資者一起承建鄉村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旅游經營管理按企業運作,利潤由村民(鄉村旅游資源所有者)和外來投資者按一定比例分成,除此以外,村民們還可以通過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而獲取收益。
這個模式一是減少了政府對旅游開發的投入,二是使當地居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三是減少了旅游管理部門的管理難度,因而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鄉村旅游經營模式。
關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國外有許多成功模式,典型的莫過于歐美的“度假農莊”模式,新加坡的“復合農業園區”模式和日本的“綠色旅游”模式等。
但是國內明顯不同的旅游消費特色,督促我們必須探索適合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本土模式。
下面,中機院再介紹2個國內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二、2個成功案例
1、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地處關中平原,全村共有62戶286人,土地面積660畝。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條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典型村”。
但這個村的村干部們帶領村民們想辦法、出點子,齊心協力硬是以獨具特色的關中“農家樂”特色旅游打開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袁家村持續發展的精髓是不斷創新產業形態。在村干部的帶動下,袁家村先是建起農民個體經營的“農家樂”,后來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來特色餐飲、旅游商品等資源,提升了鄉村旅游層次。隨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發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間經濟,還通過成立股份公司、群眾入股的方式,實現“全民參與、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讓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紛紛回村。2007年,現在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時的10倍。據村干部介紹,現在每戶村民能保證年入20萬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輕人也幾乎全部回村發展。袁家村還帶動了周邊10個村發展,吸納了超過2000名外村民眾來此就業。
2、芭蕉村:曾經的光棍村-如今最美鄉村
2012年以前芭蕉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120戶,幾乎都住老舊瓦房和茅草房,環境衛生臟亂差,農民收入低于全鎮平均水平,還有40多個單身漢。
改變發生在2012年。這一年,白沙將芭蕉村納入“美麗鄉村”打造計劃之列,采取農戶出一點、政府出一點、銀行貸一點、集體補一點、企業出一點的方式,共投入3000萬余元進行了整村大改造,讓家家戶戶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層樓房??v橫有序的林蔭村道取代了泥濘土路,告別了每到雨季,村里都是泥濘遍地、污水橫流的日子。
美了村莊環境,也美了村民的心。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啟動,村民們開始主動外出打工,村民的精神面貌變了、接觸的人多了,40多位新媳婦一個接一個地娶回來——“光棍村”成為歷史。
芭蕉村村民們借著邦溪鎮整體開發的機遇,紛紛做起了民宿,還成立了芭蕉村休閑觀光農業合作社,發動全體村民入股,吃上了旅游飯。
依托芭蕉村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閑觀光農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參與旅游發展。此外,芭蕉村還整合1460萬元資金啟動休閑農莊建設,打造集民宿、餐飲、自駕、度假等為一體的綜合農業休閑樂園,讓全村在去年便實現了旅游增收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