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合作農場,放眼望去阡陌縱橫,一望無際。青青水稻隨風搖曳,引起陣陣波紋,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在農場農機庫,一輛輛經過保養的大型農機設備有序停放,等待著豐收時節在農場上大顯身手。
“這十多年我們村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購買現代化農具100多套,實現稻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2200畝農田的種植任務,只要十幾個農民就可全部承擔下來。”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介紹說。
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農業的增效,為了實現生態農業,東林合作農場在省農科院等專業機構的指導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走出一條具有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特征的東林之路。
以秸稈為例,以往稻麥秸稈的利用多是造紙、發電、制造建筑材料等,而這三種模式在利用的過程中均會產生廢水、廢氣,出現二次污染。東林村依托科研院所的新技術,研制生物發酵飼料,將稻麥秸稈收集起來,加工制作成牛羊飼料,形成了“豬、羊—肥—稻、果”“富硒農產品一體化”“生態種養復合”三條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同步提升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五個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物質富裕但環境臟亂差,這背離了鄉村振興的初衷。”城廂鎮黨委書記徐洪明說,城廂鎮始終堅持不破壞、不污染、不亂建的 “三不”原則,按照基礎設施配套化、經濟發展產業化、村容村貌生態化、家庭院落花園化、村風民風和諧化、管理機制長效化的“六化”建設標準,全力推進全鎮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營造了良好的鄉村環境,如何在此基礎上做大做強鄉村產業?把農業和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項目,成為最佳選擇。這方面,電站村是農旅融合的老典型,鄉村旅游走在了太倉全市的前列。
賞田園景、摘新鮮果、品農家菜、住民宿屋……在電站村,這條旅游產業鏈已經十分成熟。早在十多年前,電站村就建設了占地近千畝的田園綜合體“電站村生態園”,先后獲得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級生態村、中國特色農莊、十大美麗鄉村等多種榮譽稱號。
針對旅游升級的需求,電站村去年投運鄉村主題房車露營基地,建設村史館、兒童游樂園等趣味場所。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旅游項目,“燈光節”“童玩節”等精品文化旅游項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來旅游休閑,2017年游客總量達30萬人次。
今年4月28日,上海交大新農村發展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與電站村簽約,共同開展電站村品牌項目建設,“上海交大鄉村振興建設培訓示范基地”同時揭牌,上海交運集團交運國際旅行社還與電站村簽約“上海萬名游客游電站”項目。
電站村黨委書記王義平表示,農區變景區,田園變樂園,旅游產業已由“賞花摘果”的初級形態,轉向農事體驗、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必須依托農業旅游、品牌升級、造節營銷等方式來支撐和發展鄉村旅游。
根據計劃,電站村未來將發力“做好一個園、做足一個游、做大一個送”。即把電站村生態園建成一個農業科普園,堅持農旅結合開發農業休閑旅游新亮點,做大農副產品配送產業,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城廂鎮積極引導鄉賢參與社區治理成為扎根于本地鄉土文化的重要力量,通過舉辦“和諧村風·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系列活動,授牌“鄉賢議事廳”、聘請老娘舅志愿者為鄉賢代表等舉措,為鄉賢的組織化發展提供平臺和載體。
“咱萬豐,是寶地,你我他,同出力……”在萬豐村村口,一塊碩大的“村規民約”木質板十分醒目。走進村內,水泥路寬闊筆直,路邊的樟樹林整齊劃一,庭院中的小野花五彩斑斕,一座座逐水而建的農家大院各具特色,一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63歲的焦炳華是萬豐村的退休教師,每天他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在村里“巡視”,看看有沒有違章搭建,翻建房屋是不是符合規定。他幫助和引導村民將雜亂堆砌的庭院改造成美麗整潔的小花園,利用廢舊磚瓦打造具有水鄉韻味的小景點。“能為萬豐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們這些老黨員、老同志應該做的,很有成就感。”雖然風吹日曬,焦炳華很是滿足。
“為改善村人居環境,提升整體風貌,這兩年我們村在全村范圍內開展了農戶宅前屋后環境整治、區域內河雜船整治、區域主干道環境整治、違章建筑拆除等一系列工作。”萬豐村黨委書記吳玉蘭介紹說,在這個過程中,萬豐村緊緊抓住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黨員干部、黨群議事小組、村干部五支隊伍,加強隊伍機制建設,發揮村民自治隊伍的真正實效。“村民是村莊的主人,村莊的維護和治理需要靠全體村民共同努力,只有村民們自發動起來,美麗村莊的愿景才會愈發清晰。”
包括焦炳華在內,萬豐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好鄉賢,發揮先鋒志愿者的力量。這些老黨員、老教師、老同志雖已退休,但是仍懷著一顆建設家園的心,自愿組成“行動支部”。他們不計報酬,不計付出,騎車奔波于村民間,用他們的智慧化解矛盾,用他們的魅力感動村民,得到大家的一致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