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稻田、水車、棧橋……津南區北閘口鎮前進村,風光怡人。750畝小站稻,接收天地的滋養,悄悄吐出了穗子。
“城里人特別喜歡我們村,捕魚的、垂釣的、看風景的、吃農家飯的,一到節假日游客就絡繹不絕。以后,生態屏障再建起來,那我們村就更美了!”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國娟望著眼前的一片碧綠,臉上寫滿憧憬。
從生態屏障規劃示意圖上看,津南區一級管控區內,總共29個村莊,前進村是其一。過去二三十年,為發展經濟,前進村多方籌劃,在傳統農業之外搞起了第二產業,建廠房、搞工業,280畝土地聚集了27家機械加工類企業。
前進村是津南區很多村莊的真實寫照。津南處于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一根扁擔挑兩頭”,正是“扁擔”的位置。但是長期以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模式,使得這根“扁擔”的很多地方日漸斑駁,不斷消蝕。
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城市建設不能再走攤大餅的老路,而要讓城市融入自然,生態環境與高端產業相伴相隨。全市生態屏障區總面積736平方公里,津南區轄區面積的85%被劃入綠色生態屏障,其中一級管控區面積約20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3%。津南區被賦予了全新的歷史使命。
前進村被劃進一級管控區內,土地被“捆綁”住,工業項目不批了,百姓心里慌了,“不知道該干嘛了。” 同時,企業關停使得160多位村民暫時沒有了工作,村集體收入也大幅縮水。鄉親們心里不踏實,紛紛找村干部打聽“咱村的出路在哪?”
“說實話,就算沒有環保整治,早晚有一天,這些企業也會干不下去。”張國娟坦言,“從‘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到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腦子里這個彎兒必須要轉。現在前進村面臨新的轉型,今后的出路,就是要緊緊抓住生態屏障建設這個重大的發展契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領村民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對于29個進入一級管控的村莊,津南區有了初步的設想:文化、旅游等基礎條件好的,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有的鎮打算引入社會資本,以PPP的方式進行全鎮域統籌規劃;有的則希望通過市場方式,與周邊地產企業展開觀光農業方面的合作。一些特定條件的村莊,也考慮采取拆遷整合。
隔著天津大道,津南區的綠色生態屏障起步區與海河教育園、津南城區相互守望,規劃總面積5.14平方公里,建成面積接近一半。在晴朗的天空下,這大片高顏值的“綠色寶石”熠熠生輝。未來,這片綠海將向周邊不斷延展,津南這塊“寶中之寶”,將會不斷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