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得產業興旺,農業現代化則是關鍵路徑。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實踐充分證明:“互聯網+”對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新型就業和增收渠道意義重大。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農業”創業創新。
桐鄉,江南水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工農業經濟發達。近年來,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永久承辦地,互聯網也成為菊鄉的獨特標簽。近水樓臺先得月。如今在桐鄉的田間村頭,互聯網與農業融合,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精品葡萄園探訪智慧農業奧秘,農創園里與新農人暢談,盛夏行走在桐鄉綠色原野上,鄉村振興新氣象撲面而來。
互聯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成常態。現代社會,高質量農產品越來越受追捧,質量差的物賤傷農,精品卻供不應求。各類農產品交易、生產等經濟活動,紛繁復雜表象背后,都有著客觀規律,大數據就是密碼。越熟知規律之后的大數據并加以利用,就越可能收獲更高品質農產品。濮院鎮大圣果園的沈金躍,被桐鄉農經部門技術人員說動了心,投資50萬元安裝了智慧農業系統。在系統中,葡萄生長的光、溫、濕參數,都可以即時精確監測和調控。大量重體力活被智能化取代,良品率更上層樓。今夏,果園葡萄20元一斤都熱銷,普通葡萄5元一斤卻賣不動。同樣,桐鄉聯翔食用菌有限公司、華騰牧業豬舍里莊園,新投入的智慧生產系統,讓產品品質和產量大幅提升。試點效果好得出奇,大部分連智能手機都用不利索的桐鄉農戶眼熱了。桐鄉適時推出了全市統一的智慧農業系統,依托扎實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計劃將智慧生產覆蓋主要農產品生產。隨著系統里大數據的完善,桐鄉農業有望整體實現提質增效。
互聯網+“三農”信息服務,小農戶玩轉大市場。小農戶搞現代農業,不僅需要第一時間掌握市場信息,農產品生長過程中也離不開及時的專業技術指導。這對于鄉村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的農戶來說,很難獨立做到。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以來,桐鄉啟動并高質量完成了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并統一指導、分門別類不斷提升“三農”信息綜合服務。例如,在桐鄉烏鎮,有個董家茭白益農信息社,有專業人員日常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服務。桐鄉鄉村,分布著197個這樣的基層益農信息社,補齊了農業信息鴻溝。小農戶也能第一時間獲悉市場、技術信息,何時種、何時收、何時賣精準跟進,收入顯著提高。
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新農人創業熱情高漲。找不好市場,再好的農產品也賣不來錢。而通過生鮮電商、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特色優勢農產品突然就有了高效便捷的銷售通道。很多農二代、年輕人,從中看到了無限商機。當然,對年輕人而言,土地、資金是稀缺的。為此,桐鄉因勢利導,專門劃出土地建好農創園,并提供優惠政策。農創園解決了后顧之憂后,不過短短數年,“食蟲草第一人”劉國明、米食米客謝躍平等一批80后、90后創客已闖出名堂。食蟲草、玫瑰花等不起眼小植物,一年網上能賣出好幾百萬元。父親是當地種糧大戶的謝躍平,原本不喜歡農業,10多年前從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一直留在杭州上班。如今,這名標準“農二代”經營的幾十畝果蔬園風生水起,綜合效益遠超父親。現代農業,需要有知識、懂市場的年輕人來做,“互聯網+”正在給農業農村振興吸引來大批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