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各地多年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田園綜合體逐步成為新時代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高質量發展要求,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這一平臺載體在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和最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建設作為全國首批、甘肅省首家田園綜合體試點和全省農村“三變”改革省級試點項目,建設主體為李家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榆中縣統籌獨特區位優勢和農業產業、城鄉文化、自然資源稟賦,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按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構建的綜合活力發展地域單元。根據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文本和相關批復文件資料顯示,該項目總投資98514萬元,規劃占地面積8620.5畝,核心區面積7470畝,近期主要是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整合村集體組織、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發展資源,構建能夠促進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推動創新創業和鄉村治理、農民致富以及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規劃體系框架;中遠期發展目標是在李家莊田園綜合體發展壯大的基礎上,引領帶動周邊分豁岔村、上蒲家村、朱家灣村等總面積達到25600多畝的三村形成田園綜合體發展共同體,最終實現縣域范圍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本文聚焦于李家莊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的案例剖析,以期為西北地區縣域農村田園綜合體建設和更大空間尺度上的同類地區以田園綜合體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借鑒和現實路徑參考。
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實踐探索
田園綜合體作為破解新時期“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實現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也必將發揮出引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最終推動城鄉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功能。李家莊田園綜合體位于蘭州東郊榆中縣城關鎮西南面李家莊村,緊鄰國家4A級景區旅游興隆山風景區,距離蘭州市35公里,屬于典型的城郊型農業生產區。李家莊村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現轄劉家橋、李家莊、官家峴、地椒溝4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總面積9525畝,農戶803戶,人口3 523人,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土豆、胡麻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農業生產結構相對單一,農民增收致富空間狹小。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由甘肅棲云田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重點圍繞智慧農業種植、千畝觀賞花海、特色餐飲、李家莊小鎮、親子體驗、開心農場體驗、康體養生養老、休閑娛樂、盆景園、森林王國、農產品檢測中心、作坊一條街、農耕廣場、民俗街、農耕博物館等25個重點建設項目,形成包括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運營體系和服務體系等6大發展體系,在空間布局上按照爛漫花海區、李家莊小鎮、生態田園區、養生養老區、田園野趣區、親子體驗區、生態養殖區、榆興農莊體驗區、智慧農業生產區等9大功能區展開建設框架。
從發展基礎分析,李家莊村在榆中縣發展高原夏菜產業的過程中,積極推廣大櫻桃、油桃、蟠桃、草莓、圣女果、小乳瓜、西瓜、茄子、彩椒、西紅柿及各種綠葉蔬菜的無公害種植和體驗式采摘,已建成日光溫室55座、塑料大棚115座、簡易連棟溫室3棟,先后建設了30000方、4000方、6000方蓄水池各1座,溫室配套物聯網系統、果蔬種植、無土立體栽培、水培等設施齊全,設施農業發展基礎較好。根據《榆中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的指導意見》,結合《榆中縣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獲批后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階段性目標,李家莊田園綜合體項目計劃總投資98514萬元,其中,生產體系投資8664萬元,占總投資的8.79%;產業體系投資17420萬元,占總投資的17.68%;經營體系投資600萬元,占總投資的0.61%;生態體系投資10900萬元,占總投資的11.06%;服務體系投資60700萬元,占總投資的61.62%;運行體系投資230萬元,占總投資的0.23%。在資金籌措方面,項目建設單位自籌資金45954萬元,政府支持20000萬元(其中,田園綜合體項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11000萬元,榆中縣政府三年整合其他項目資金9000萬元),爭取銀行貸款32560萬元,村集體通過土地及宅基地等形式入股。
從近三年來的建設進展情況分析,李家莊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力量的發揮,不斷促進要素聚集,逐步改造原有的休閑農業園區、農家樂、休閑農莊及農家樂專業村建設水平,以田園綜合體項目為引領積極打造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康養保健等多元化產品,拓寬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有效地促進了鄉村振興中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創新。同時,全村還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果樹研究所、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及知名農業企業的聯系合作,積極引進特色果蔬新品種及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溫濕度智能化監控、手機APP客戶端遠程管理等“互聯網+設施農業”先進的生產管理新技術,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在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方面,李家莊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會員252人,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逐步成長為帶動農戶產業增收、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不對稱矛盾的重要經濟組織。為推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李家莊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廁所革命”“風貌革命”和“垃圾革命”,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為基礎,加強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全面落實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和施用農家肥,采用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有力推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李家莊村與中國電信、全國老齡辦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甘肅榆興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展開戰略合作,打造甘肅省第一個智慧化鄉村,全村800多戶家庭全部接入百兆光纖,實現村內無線Wi Fi全覆蓋,被評為“全省第一智慧鄉村”,“益農服務站建設”“互聯網+農業信息化”示范村。同時,為了實現農產品迅速進入各類終端消費市場,李家莊依托“電商扶貧”工程打造信息化平臺,建成“惠農e站”,方便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線上線下交易和對外宣傳推介??傮w而言,在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帶動下,李家莊以生態農業為內涵,打造集智慧農業、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生態觀光、主題娛樂、時尚運動、康體養生養老、農耕文化體驗、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的休閑農業和特色鄉村旅游,以“農業+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帶動運輸、包裝、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原來以集體建設用地、耕地入股的大批農戶在園區就近就地再就業,基本形成了“以一產帶動三產,三產拉動一產”的良性發展格局,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已經成為甘肅省鄉村振興中的知名品牌,它具備田園綜合體景觀吸引核、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居住發展帶、社區配套網等5大功能單元,全方位傳播生態農業知識和現代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理念的生態文化旅游園區已具雛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多贏”的發展局面正穩步推進。
從李家莊面臨的難點制約分析,田園綜合體建設要求組織運營保障、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配套等齊頭并進,這就需要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的強力支持。根據項目組調查掌握的情況,截至2019年5月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僅建成10個板塊中的花間田郁金香花海、榆興農莊體驗園和農業生產采摘區等3個板塊,田園小鎮正在建設中;在前期設計的46個業態中,僅有郁金香花海、太平鼓表演、小丑游園、魔術雜技、精彩歌舞、情景劇COSPLAY、互動娛樂、特色美食等業態實現了市場化運營。截至2019年10月,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完成建設投入運營的智慧農業種植、千畝觀賞花海、特色餐飲、休閑娛樂、盆景園、作坊一條街、農耕博物館等項目,共接待游客約51.62萬人次。總體而言,這一發展現狀與集特色果蔬種植、鄉村旅游休閑、田園娛樂體驗、農產品生產交易、生態養老居住等為一體的復合型田園綜合體目標,尚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最迫切和最困難的問題就是投融資方式單一、資金籌措渠道太少、項目建設后續資金嚴重缺乏。例如,李家莊田園綜合體主要依靠有限的財政資金啟動,后續項目建設中以財政資金作為杠桿撬動社會資金,特別是引入金融機構貸款、企業投資的能力不足,導致社會資本的投入缺乏,大部分項目難以通過市場化方式運作,項目運營產生的現金流量和即時的投資回報預估困難,企業經營主體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加之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導致企業需投入較大比例的外在性成本。同時,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根基既依賴農業又強調綜合,且大多項目呈現高投入、長開發周期、低回報率等特點,榆中縣又存在縣級財政收支失衡矛盾突出、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問題,不同主體對項目未來的盈利機會、收入分配模式還缺乏信心;村民通過股權激勵方式投入的資金份額較小,合作共建中的短期逐利行為突出,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和可能的風險點較多;促進項目建設運營并實現全方位創新的專業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人才嚴重短缺,這些都對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明顯制約。
進一步延伸思考和分析不難發現,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建設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既有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就要求以李家莊田園綜合體為典型代表的類似西北內陸欠發達地區,在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打牢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積累、提升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廣、化解信息不充分矛盾和有效防范市場風險,通過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投融資模式與營銷創新,更多依靠農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主體,推進田園綜合體與鄉村文化旅游、觀光農業主體教育、健康養老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從而賦予田園綜合體新的發展動能與新的帶動輻射功能。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路徑選擇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全新載體,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該是一個涵蓋農、林、牧、漁和農畜產品加工制造、餐飲民宿、鄉村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需要加強全局觀念在協同推進的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這里,我們嘗試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的具體路徑選擇,應當考慮的幾點規律性認識。
第一,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和區位比較優勢,推進“多規合一”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基本要求。科學合理的建設規劃對于田園綜合體形成良性循環和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盡管我國各地農村發展條件差異巨大,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邏輯起點必須立足于當地實際,充分考慮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通過調查研究在權衡利弊基礎上提出科學的發展思路和制定可行的產業、經營、基礎設施等發展規劃,統籌謀劃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運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等,突出各類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最大程度體現當地國土的主體功能、資源組合優勢、農業發展基礎等綜合條件,從而在政策支持和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下形成農戶、企業和市場實現良性互動的有序建設格局,不斷增強田園綜合體建設、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和城鄉融合發展的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面對“一帶一路”倡議、“互聯網+”和智能化發展新趨勢,發展起點較高的田園綜合體還應考慮更大的規劃發展格局,提前謀劃智慧農業、數字經濟發展體系,面向跨區域和國內外市場,借力“雙循環”新格局構建的重大機遇促進田園綜合體外向型發展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微觀主體在引導現代要素配置、產業培育發展、農戶資源投入等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基本導向。市場機制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推進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需要最大化農業企業家才能、人力資本和農村發展要素功能的積極發揮,更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和多元推動力量的全面迸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同樣如此,需要城鄉土地要素市場、農畜產品流通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等市場體系和市場作用機制以及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從而將有助于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各類市場力量凝聚起來,實現田園綜合體建設從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動轉變為主要依靠市場力量及其創新力量驅動上來,這是市場經濟和創新驅動時代實現田園綜合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圍繞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物質基礎,推動農村實現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根本支撐。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從根本上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現,產業振興是物質基礎,只有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田園綜合體建設才具有持續的內在驅動力量。這就要求在田園綜合體建設過程中,必須以大農業為核心產業,在此基礎上根據鄉村特色優勢延伸培育鄉村旅游、農耕文化體驗、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子商務等相關聯的其他新型業態。同時,田園綜合體建設為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供了有效平臺。在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以實現適度規模化和對接市場為目標,不斷依靠科技創新、模式創新促進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等業態提檔升級,真正展現根本上有別于城市景觀的農民生活、農村生態和農業生產。
第四,在各級財政資金支持基礎上撬動更多優質金融資源匯集,不斷引導和整合涉農資金投入實現聚集效應,是田園綜合體建設中有效破解資金難題和實現投融資模式創新的必然選擇。相對城市和發達地區而言,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相對不足,金融主體和中小企業發育相對滯后,這就要求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用足用活各級政府有關農業、科技、財政、金融、稅收等相關政策,通過獲得專項財政資金支持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根據不同約束條件靈活選擇PPP融資模式、產業基金及母基金模式、田園綜合體國家專項基金貸款模式、收益信托模式、發行債券模式、融資租賃模式、資產證券化和供應鏈融資等多元模式,這樣既能較好地緩解政府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縣級政府的財政壓力,而且可以提升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的成活率與典型示范性,從而實現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統一。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面對金融要素約束日益凸顯,縣域范圍內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形成以金融投入為引導、多種投入渠道相結合的融資模式,考慮通過對金融服務機構實行補貼政策(如涉農貸款增量補貼政策),引導更多的信貸資源向縣域內的田園綜合體傾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機構+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縣域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實現互聯網金融、企業資金、田園綜合體與縣域經濟的合作共贏。
第五,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導,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是田園綜合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農業農村比較優勢,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是我國在新時代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功能性而言,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在不同環節推行綠色生態化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生態附加值,通過建立從農事生產到農產品加工穩定有效的生態保護體系,發展高產高效、高技術含量、低污染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以優美宜居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帶動田園綜合體各個領域的建設,將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徹于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的始終。在這里,可考慮綜合運用工程、行政、技術、經濟、法律、宣傳等多重手段,健全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主體的環保信用評價、披露、懲罰制度,注重美麗鄉村導向下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防止一哄而上,避免借產業發展之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同時,通過跨區域技術援助、對口扶貧等方式,建立綠色產業發展車間、循環經濟公益崗位,協同推進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最終實現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的生態保護、生態產業體系構建與鄉村永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富民目標,強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根本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論是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競爭力和推動農村社會進步,進而達到縮小城鄉差別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狀態。因此,從更大尺度上推進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必須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農民增收中的突出困難和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于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落地實施的重大工程,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不僅使田園綜合體在短期內能夠起到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的新目標,而且在長期內能夠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文化振興的實踐平臺,使田園綜合體在消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上貢獻更多可能性。
結語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新生事物,田園綜合體自提出以來日益成為“三農”領域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熱點話題。就本文分析的李家莊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案例而言,在榆中縣生態創新城目標設計下,全縣城鄉發展的新格局、大框架已經全面拉開。隨著縣域交通道路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善,榆中縣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向大學城和毗鄰青蘭高速(G22)方向的新城片區延伸。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明顯觀察到的是民間資本已經加快“資本下鄉”步履,這必然有利于全縣在投資和消費帶動下實現經濟增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民間資本中投入李家莊田園綜合體項目、投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且能夠真正圍繞“三農”發展領域的資金所占份額仍然不足。不僅如此,在北方內陸欠發達地區建設田園綜合體,像李家莊村這樣的實踐探索還不足三年,這種剛剛起步階段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尚處于更多依靠外力推動的階段,依靠其自身“造血”功能的內生推動和自我發展能力提升仍然需要更多艱辛努力。這就需要我們放眼國內外更大區域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實踐,以更加開放的眼光積極借鑒國內外已有的成功經驗。例如,法國1950年代以來就通過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實施了繁榮小鎮計劃,進而推動鄉村旅游和傳統文化保護。在法律法規保障、中介組織與專業協會參與的基礎上,美國以“農場+社區”的組織模式推動建設田園綜合體、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1945年以后,日本在國家治理轉型的背景下通過鄉村復興實踐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達到經濟增長、文化重塑和理順國家—社會關系,并實現了多元共治格局。198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通過發展“精致農業”實現了農村的全民共享健康、農業的科技進步和安逸時尚的農戶發展體系。以上不同的發展實踐與經驗啟示,對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對當下同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及其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當前,我國正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節點。顯然,正在實施中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試點完全可以作為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有效平臺,繼續發揮其在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體制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和最終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重要功能。以李家莊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國家試點項目順應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大趨勢和大歷史,反映了我國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中農業農村內部和外部的客觀要求。因此,立足市場導向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保護農業發展用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村進步和農業發展為目標,在促進三產融合和統籌三生空間協調的基礎上,實現市場、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聚集,不斷強化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和農民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加強與國土、規劃、建設、金融等部門的溝通合作,實現創意農業、文化旅游、農事體驗、康體度假、電商文娛、教育培訓等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推動城鄉產業鏈雙向延伸對接,打造各具特色且發揮多元功能、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農業發展綜合體,需要以歷史耐心,用發展的眼光保護鄉村特色民居、村落遺址、寺廟宗祠、民俗禮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物質遺產和精神財富,需要進一步加快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時代的最新成果在田園綜合體發展各環節中的恰當系統應用推廣。我們期待并堅信,新時代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一定能夠通過業態、土地、科技、服務、管理、投融資、制度等領域的不斷創新,為更多區域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出更多可供推廣和復制的、穩定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寶貴經驗。(作者:李泉)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蛻舯椴既珖鞯?!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