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不是蓋新房開農家樂這么簡單,關鍵是人文地產景都有
北京有一個“古鎮”,號稱北京的烏鎮、北京的同里,有的文章里還把這個古鎮描繪成明清時代延續到今,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鎮,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門票價格不菲,里面的飯店、旅館更是天價。他們這么號稱古鎮,很多人都是相信的,因為里面有楊家將廟,有古戲臺,有青石板的小橋流水,那些酒坊,那些客棧,都是古色古香。其實,哪里啊!這些都是前幾年新建的旅游景點,只是比那些影視基地建筑的更仿真一些罷了。一個由幾十個億打造的山寨景點,因為編造出一個故事,就以假亂真。讓很多游客都感嘆,北京竟然有這么好的水鎮,能保留的這么完好。有文章還把這個景點當成特色小鎮向外宣傳,真是見了鬼了,這哪里是特色小鎮嗎?一戶居民都沒有,能有什么實際意義?沒有幾十個億的投入,誰能復制?
在這個古鎮的附近鄉村,確實也有一些已經比較成熟的新農村,由政府投資,給當地農民的宅基地置換整齊的新民居,有的村莊建成了一排排的兩層樓房,有的村莊建成了一排排的新平房。通過樓下自己住,樓上辦民宿的方式,開展農村旅游項目,只此而已。城里的市民們,每到周末就開著車往郊區跑,跑過來干什么?扎進一戶人家,就是等著開飯。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覺得新鮮,吃農家菜、吃土雞蛋、吃柴雞燉蘑菇。。。但是,現如今新鮮勁早就過去了,北京的農村已經不種菜了,所有的菜也都是批發市場弄過來的,土雞蛋也是超市買回來的,同時,味道也沒有什么農村特點了,這就和城里的飯館沒有啥差別了。還有一個問題是貴的出奇,吃上一頓飯的費用,比城里的大飯店差不多。在蔬菜、水果采摘季節,采摘的價格比城里超市的價格貴好幾倍。
這樣的新農村建設能持久下去嗎?簡單地把新農村建設當成拆房建房,把開展農家樂讓農民增收當成新農村的最終目標。這樣就歪曲了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應該是顛覆城市化的方向,不能再以所謂的城市化率為目標。把所有的人都集中到城市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新農村建設,不能再走城市化的老路,全國各地,無論南北、無論西東,都是一個樣,沒有什么特點,沒有什么差別。
因此,檢驗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應該是看有沒有更多的人回歸農村,比如進城務工的青年們是不是回鄉創業了,少小離家的老人們是不是又回來定居了。外地來的游客們是不是絡繹不絕了,他們吃了玩了,帶走了什么?這些東西,在臺灣,叫社區營造。這里涉及到的內容包括了,人文地產景幾個方面,同時,人又是最主要的方面。而“人”又包括了三種人,一個是客人們,人家是不是愿意來。一個是當地農民是不是能適應這個要求。三是,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有沒有幾個樂于把自己貢獻給農村發展事業的帶頭人。改造人,這是一個艱難的工作,讓農民們覺醒,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發揮農民的自生動力,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