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特色小鎮未來如何發展,如今有了規劃的藍圖。近日,重慶市發改委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重慶有序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健康發展描繪出了“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新而活”的嶄新藍圖。
與行政建制鎮區分開
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鎮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是創新性供給與個性化需求實現有效對接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有效載體。
通知要求,要注意把特色小鎮和擁有幾十平方公里土地和一定人口經濟規模的行政建制鎮區分開來,把特色小鎮和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區分開來,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一個框、什么都往里裝,要避免急于求成、盲目發展、遍地開花。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為落實好《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發展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渝府辦發〔2016〕111號),我市“特色小鎮”將圍繞“三特色、三集聚”目標,突出特色產業、特色風貌、特色功能,促進產業集聚、空間集聚、人口集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三生融合”,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小鎮,促進產鎮人文融合發展。
按照通知,特色小鎮要發展特色產業,堅持以特色產業為核心走產業立鎮之路。其中,主城區和渝西片區,重點培育一批創新創業、文化創意、高端產業等“城郊鎮”“園中鎮”“鎮中鎮”,將其發展成為集聚高端要素的創新創業新平臺形象展示窗口;渝東北、渝東南片區,重點培育一批承載歷史記憶、彰顯山水地域特色、體現民俗風情的特色小鎮,將其發展成為城鄉聯動的重要連接紐帶、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
嚴防“假小鎮真地產”
《通知》要求特色小鎮一定要規范有序建設。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防以特色小鎮建設名義破壞生態,嚴把產業準入關,防止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引入,把每一個特色小鎮都建設成為生態小鎮。堅持市場主導,遵循城鎮化和經濟發展規律,以企業為主體推進項目建設和小鎮的管理運營,多渠道探索PPP模式、大中型企業龍頭帶動等市場化方式打造特色小鎮。同時,區(縣)政府、市級有關部門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發揮規劃引導、政策導向、搭建平臺等作用,避免“大包大攬”和當“甩手掌柜”。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節約集約用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劃定特色小鎮發展邊界,合理控制特色小鎮四至范圍,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嚴防“假小鎮真地產”項目,杜絕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小鎮”稱謂需慎重使用
我市特色小鎮的打造將堅持實行寬進嚴定、動態調整的創建制,不搞命名制。各區縣(自治縣)要規范審慎使用“小鎮”稱謂,以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為導向,因地制宜培育發展1~2個特色小鎮。市新型城鎮化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建立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庫,將各區縣確定培育發展的特色小鎮納入創建庫統籌管理,引導健康發展。力爭到2020年,建成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城融合、集約緊湊、生態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鎮。對已納入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市級相關部門要指導其有序發展,并積極對接國家有關部委開展的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工作。
此外,為進一步營造發展良好環境,我市將在金融、土地、產業等方面給予特色小鎮建設政策支持,搭建特色小鎮發展平臺,通過深化完善與“千企千鎮工程”等合作,促進銀政企對接互動。鼓勵引導特色小鎮盤活存量和低效建設用地,鼓勵開展“舊房、舊村、舊廠”改造和荒地、廢棄地開發利用,探索集約用地的方式和途徑,提升用地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