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已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江蘇、浙江等地圍繞特色小鎮建設,涌現了一批新興產業、特色經濟,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但如何立足“特色”二字打造產業集群,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也成為特色小鎮開發當中的題中之義。
決策層對此洞若觀火。
有“特”有“色”
才為特色小鎮
12月5日,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稱,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居宜業、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但也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
對此,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將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
“特色小鎮,定位不能‘大而全’,而應做到‘特而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企業報》記者如是說。
特色小鎮,是指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
2016年7月,住建部、財政部、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稱,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忽如一夜春風來,特色小鎮一下子站上了“政策風口”。此后,特色小鎮建設在各地積極展開。
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表示,浙江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的特色小鎮,是一種有益的探索。貴州、四川結合小城鎮,出現了一批具有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的小鎮。但總體來看,如何把握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區別、浙江模式的泛化與照抄照搬等,應引起重視。
據馮奎介紹,目前各地已規劃了不少的特色小鎮。“就我們的評估來看,全國已有15個省,在‘十三五’期間規劃了150個省地級特色小鎮。”
如何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的內涵?此次公布的四部委《意見》給出了四句話——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都戴上特色小鎮的“帽子”。
一言以蔽之,特色小鎮重在“特”與“色”。
新城控股集團副總裁歐陽捷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特色小鎮的“特”,就是要有獨特的產業;“色”就是要有顏值,有了顏值自然可放大其經濟規模與價值。
嚴躍進認為,之所以出現一些類似大雜燴的特色小鎮,是因為其沒有明確的主線,或找不到特色產業元素。“什么內容都往里面裝,進而造成缺少核心產業,定位不清晰。”
練好內功
深耕地域特色
隨著特色小鎮的興起,碧桂園、華僑城、藍城、雅居樂等眾多企業也陸續進場,紛紛亮出了自家的“小鎮計劃”。
碧桂園,計劃在5年內投資千億元建設多個智慧生態科技小鎮;華僑城,提出以PPP模式在全國打造100座特色小鎮;藍城,10年內造100個理想生活小鎮;雅居樂,以“3+2+2”產業體系構建全民體育特色小鎮。
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四部委《意見》要求,各地可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和產城融合,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依托大城市周邊的重點鎮培育發展衛星城,依托有特色資源的重點鎮培育發展專業特色小城鎮。
歐陽捷認為,特色小鎮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在都市圈周邊的小城鎮,可發展為以大學為牽引的產學研基地、科研小鎮。比如,可在北京、上海周邊建設此類硅谷小鎮,以及養老小鎮、度假休閑小鎮等。另一類是遠離都市圈的小城鎮,可發展其獨特的產業優勢或獨特的創意小鎮。比如,浙江的寵物小鎮、海南的航天小鎮,以及各地一些傳統產業小鎮,像具有千年傳承的青瓷小鎮、蠟染小鎮等。
事實上,各地發展不平衡,如何借鑒浙江經驗成為了一道難題。嚴躍進稱,浙江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均衡。在其他地區建設特色小鎮,應注意吸引省會城市人口優勢,適當布局在大城市周邊。尤其是中西部城市,要注意人口流動方向,從而確定特色小鎮的布局。
對于一些地方出現的房地產化傾向,四部委《意見》稱,特色小鎮建設應適度提高產業及商業用地比例,鼓勵優先發展產業。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和后期運營等進行把關,防范“假小鎮真地產”項目。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人士表示,2016年發改委有關特色小鎮的政策出臺后,一些特色小鎮的建設的確存在一哄而上、爭搶概念的圈地現象。“對此,我們的態度是,先做好自己的事,練好內功,等熱潮過后,方能顯出各家的實力。”
對于特色小鎮的未來,嚴躍進認為,隨著特色小鎮的有序推進,將為區域經濟培育新的增長極,從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