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鎮對新時期鄉村問題的解決價值何在?對鄉村而言,特色小鎮在產業重構、空間梳理、文化保護、治理機制等層面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
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是中國特色小鎮探索和發展的重要形態,也是中國鄉村在生態、文化、產業、社會等多個層面進行重塑的重要機遇。當特色小鎮遇到美麗鄉村,兩者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研究者認為,特色小鎮勢必是整合鄉村內外資源的重要平臺。一方面,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然要立足于鄉村地區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充分挖掘利用鄉村原有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人才基礎。另一方面,特色小鎮將通過集聚資本、人才、創新創業要素等,成為鄉村地區對接外部資源的重要平臺。
特色小鎮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主要包括五個層面:1.就地城鎮化的重要平臺;2.鄉村文化符號進行表達的重要支撐;3.鄉村地區產業重塑的關鍵平臺;4.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5.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然而,鄉村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不同于工業園區的建設,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社區營造,既不是建制鄉鎮的建設,也有別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鎮。因此,研究者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應該堅持以下創新邏輯:
第一,產城人融合發展邏輯。
人是特色小鎮的居民,更是城鎮建設的客戶。特色小鎮是產、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間,以較好的城鎮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為居民提供生態優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間。當前,鄉村地區的休閑農業、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特色小鎮能否構建一個具有活力的產業生態,考驗著其是能否構建起自己的價值閉環。
第二,超越土地和地產的邏輯。
過去20多年里面,中國很多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變成了地產,工業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等概念很多時候在落地之后,相應的產業并沒有發展起來。到今天,地產已經進入了過剩階段,土地財政也已難驅動城市新區的發展,更何況是在鄉村地區。因而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超越地產邏輯,否則會導致地產和其他目標產業的雙輸。
第三,堅持市場化的邏輯。
特色小鎮的建設,動輒要投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規模的項目,產業的打造也需要大量企業家參與,而大量人口的到來入住,更是無數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不是行政權力單方的“任性”就能夠實現的,因此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化之路,此外別無他途。
第四,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達是特色小鎮的機遇。特色小鎮的“特色”來源,將有很大部分來自鄉村沉淀的文化資源。而對這些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將是一個特色小鎮區別于其他地區、構建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第五,互聯網的邏輯。
借助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價值,大量的冗余產權將被釋放出來,并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市場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聯網對于包括旅游產業在內很多產業的介入也是如此,傳統意義上的非旅游資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農家房屋并非旅游資源,但借助Airbnb這樣的平臺,主人空出來的房間和時間拿出來與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興起。另外,互聯網在營銷層面對特色小鎮的驅動價值也很大。
第六,社會建設的邏輯。
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很多鄉村原有的治理機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倫理和治理機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進程中,社會建設邏輯也應該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