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紅利
特色小鎮建設將是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抓手之一。正如經濟學家厲以寧所說,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城鄉分割,這有損社會公平。而就近城鎮化,可以解決一系列農村的社會問題。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是城鄉高度一體化的。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的策源地和發起地都在城市,而美國則很多商業模式發起于農村,比如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鄉村小鎮,孕育了沃爾瑪這樣一個零售巨無霸企業。美國孕育沃爾瑪的鄉村小鎮現在仍然只有3萬人。希爾斯百貨公司最初的客戶是農民,后來才發展到城市。由于特色小鎮一般都在經濟發達地區或者經濟帶上,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這些經濟帶的城市周邊,一般都有著較好的工業基礎和產業基礎,因為,這些周邊的小鎮可能成為商業模式的策源地,比如,無錫市西側的査橋鎮,周邊就坐落著雅迪和新日兩家電動車,由此帶動整個這座小鎮的發展 。
產業轉移的紅利
特色小鎮所依托的城市母體,通常都有較強的特色產業基礎。比如杭州的電商、絲綢,無錫的電動車、輕 紡等產業;上海有金融、國際貿易;深圳的電子等,都是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一旦承接了這些產業,特色小鎮的發展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站在城市產業集聚區甚至整個周邊城市群、經濟帶的“巨人的肩膀上”。這無疑將推動特色小鎮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城市農業需求
農業的最大障礙之一是供求分離,這種分離不僅僅是時間上的,也是空間上的。特色小鎮所催生的農業需求 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特色小鎮建成之后,必將涌入至少數萬人口,這些人口一方面來源于城市,一方面,來自于周邊農民的城鎮化,人口的集中化必然產生對于農業的需求。另一方面,特色小城鎮離城市距離近,農產品配套半徑小,資訊較農村發達,便于把握城市局居民需求,可以更好地服務城市母體對農業的相關需求。菜籃網總裁姜曉宇曾經給筆者算過一個賬,以鄭州市為例,每年生鮮消費金額大約在600億元左右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如何抓特色小鎮給予農業的機遇
1、可以在滿足農業需求中扮演多重角色
特色小鎮幾十公里外的城市母體孕育著巨大的農業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需求,特色小鎮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和城市經濟牢牢焊接在一起。比如,農業生產基地管理者的角色,物流配送起點的角色,訂單農業執行者的角色,鄉村旅游度假中心的角色。
2、生鮮電商的“后院”
近年,生鮮電商或者了長足發展,其最大特點在于打破了農業供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的狀況。特色小鎮可以作為生鮮電商的“后院”,盡管目前多數生鮮電商實際上還是通過一級批發市場來采購,但依托特色小鎮的周邊,可以增加產地直供在整個商品供給中的比例。比如,可以在特色小鎮周邊種植時令的花果、蔬菜,經由生鮮電商供給給城市消費者。
3、農業本身可以作為產業特色
特色小鎮依托城市母體,通常擁有一定的產業優勢和特色。實際上,農業也完全可以成為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在一些農業資源稟賦良好,或者周邊本身就有地理標志性產業的地區。可以開發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集體,打造大特產品牌,推動農產品深加工。
4、打造多層次農業需求
城市對于農業的需求是多層次的,特色小鎮可以通過打造農業多層次產業體系,滿足城市對于農業 的多層次需求,打造農業服務“綜合體”。比如,針對養老需求,特色小鎮可以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針對養老需求,可以建立養老社區,針對城市休閑需求,可以建設特色農莊、農家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