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特色小鎮建設已然成為勢頭強勁的產業風口,正在全國遍地開花。
株洲也未缺席。8月22日,攸縣皇圖嶺鎮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株洲市迎來首個國家級特色小鎮。
再往前看。7月,株洲市發布的《株洲市特色城鎮建設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明確,今年將全面啟動20個特色城鎮培育對象的建設;8月上旬,株洲市《關于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意見》出臺。
梳理兩份官方文件,時尚服飾小鎮、特色農業小鎮、夢幻煙花小鎮、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強土地要素保障……這些詞條,讓人充滿了想象與期待。
那么,如何讓原本可能并不出眾的小鎮成長為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呢?
“專”才能“強”,特色農業產業鏈無限延伸
9月12日,攸縣皇圖嶺鎮堯山村。這個因堯帝故鄉而得名的小山村,包圍在山林與農田之中。再過不久,這里的600畝綠色生態水稻種植基地,將迎來滿滿的收獲。
“皇圖嶺山好,水好,空氣好,所以我們能出產優質的農產品。” 基地負責人丁新云站在田壟上對記者說,“特色小鎮的建設,對我們這些種糧大戶來說,是重大的發展機遇。”
從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到全省百強鎮,再到現在的國字號特色小鎮,皇圖嶺的“底氣”,從未離開過“特色農業”。
皇圖嶺鎮位于攸縣北部,農業基礎雄厚,是攸縣油茶、攸縣麻鴨、攸縣豆腐、攸縣米粉四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主產區。出產的辣椒、生姜、黃豆、大蒜等“皇”字號特色農產品達20個系列上百個品種。上個世紀初,這里的干辣椒就遠銷美國、泰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冠名“皇椒一號”。
建設特色小鎮,首先要明白一點,即“特”在哪里?這一點,皇圖嶺鎮的優勢、優質農業已經給了顯而易見的答案。皇圖嶺鎮需要重點考量是,如何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讓其更具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無限延伸產業鏈,加強帶動效應?
丁新云在老家的房子正在忙著搞建設,一樓的房間內,一條水渠形狀的水泥設施已經建好,不久后,這里將變身成一個規范化的切面作坊。
“皇圖嶺具備產業基礎,但大多數規模小、收益不高。” 皇圖嶺鎮黨委書記劉友良坦言,現在登記在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作坊全鎮共有25家,還有很多無法統計,“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建設‘正規軍’,要規范化、產業化。”
“建設特色農業小鎮,要把產業鏈再次打通、提質,往高端方向發展。”劉友良介紹,其基本路徑是特色農業基地+特色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商貿+特色共享鎮區“四位一體”。
根據規劃,皇圖嶺鎮初步在農業板塊設計了50個項目,總投資55億元,并根據地理位置概分為五個板塊。其中,靠近高速路口的萬畝荒山荒地,將打造成現代農業產業園;在丹陵大道新鎮區,將迎來特色美食小吃街、特色手工農產品作坊聚集地;開埠于道光1821年皇圖嶺農貿市場,也將迎來提質改造,打造兼具現代化和傳統特色的農貿大市場。
《方案》明確,今年,株洲市將全面啟動20個特色城鎮培育對象的建設,到2019年,全市力爭打造5至10個省級特色鎮,每個縣市區至少完成一個“明星特色鎮”的扶持和打造。
“特色小鎮要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體現在有特色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特色的本土歷史人文資源、特色的產業、特色的建筑風貌,并充滿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且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宜居宜業。”市規劃設計院總規劃師鐘紅梅認為。
“融”才能“聚”,小鎮要有“產”有“城”
提起醴陵市船灣鎮,幾乎無人不知這里的職業服裝。去年,船灣鎮服飾產業總產值達51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擁有注冊商標40余個,服飾生產廠家70多家。
一個小鎮能有這樣的成績,并且在產業上初步形成了產、供、銷和自主研發于一體的產業化格局,放眼全國也令人矚目。
在株洲市首批20個特色小鎮中,船灣鎮的定位是“標志服飾小鎮”。根據規劃,這里將建設中國職業服裝生產基地、職業服飾創意研發中心、服飾商貿城等一大批職業服飾產業項目。
不過,在不少人看來,船灣鎮雖然服飾產業雄厚,但旅游、文化確是短板。然而,自特色小鎮工作啟動以來,船灣鎮已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固有印象有望得到改變。
在船灣鎮金子坪居委會服裝街,原本雜亂的街道開始向產業樣板街轉身。店牌統一了,沿線電視、網絡線路正在改造,垃圾桶、停車位也變得更規范,兩旁新栽的綠植讓街道美觀不少。
“人氣集中、產業聚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是特色小鎮的特點。只有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小鎮才能吸引人、留住人。”船灣鎮黨委書記彭慶紀說。
彭慶紀攤開地圖,那些更遠、更細微的變化映入眼簾。
在鎮區,正在建設中的清水灣畔休閑旅游度假村與油茶基地、野生荷花基地等串點成線,聯袂打造集賞花、郊游、戶外拓展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經濟帶。
在鎮區東部及北部,依托農業綜合開發,一條包含高產油茶、景觀苗木、動植物蛋白合成纖維項目的農業產業帶正在慢慢成型。
“小城鎮規劃要體現融合發展,按照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要求,統籌小鎮各個板塊的功能布局,板塊間不是簡單拼湊而是有機銜接、有效融合,形成‘產、城、人、文’結合的功能載體。”市住建局新型城鎮化辦公室主任劉建橋說。
隨著服飾產業的聚集發展,船灣鎮未來將吸引大量的企業落戶,如何讓企業及高端人才留下來?
彭慶紀介紹,船灣鎮還將開展印象休閑小鎮建設,讓小鎮更宜居。“將區域內人文山水善加利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特色文化主題,建設高端社區、酒店等配套項目,吸引來自本地、株洲、江西萍鄉等地的投資居住。”
鐘紅梅認為,鎮是城鎮化最基層的單元,在注重“量”向注重“質”轉變的城鎮化發展階段,特色小鎮建設的更多意義在于激活現有固化的狀態。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縮小城鄉差距能讓本鎮居民安居樂業的小鎮,一個能吸引人才、吸引資金、吸引外部資源注入的小鎮,一個本鎮特色資源能實現永續利用的小鎮。”鐘紅梅認為,小鎮要通過梳理與評估本土資源,厘清有價值有影響的山水、礦產、土地、氣候條件、歷史人文等資源,并梳理區域資源關聯度和可享受的政策等,弄清楚自己的各方面優勢。
企業做主體,才有市場化
特色小鎮建設的另一個根本性問題是:錢從哪里來?根據相關文件,株洲市對市級特色小鎮撥發獎勵資金300萬元,省級為500萬元,國家級則為1000萬元。
然而,對任何特色小鎮而言,這些獎勵資金,實乃杯水車薪。
“創建特色小鎮,就要培育市場化機制,運用市場化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換言之,企業應當成為特色小鎮的建設主體。”劉建橋說。
楓林鎮位于醴陵市北部,交通區位優越,生態資源豐富,其定位于“健康養生小鎮”。7月,楓林康養記憶特色鎮項目成功簽約,該項目總投資40億元,總用地2000畝,由廣東華建集團企業有限公司、北京大誠宏遠投資有限公司、株洲市城發集團、醴陵市淥江集團共同投資,將合作建設集生命科學研發、抗衰老健康療養、旅游休閑、人員培訓等于一體的楓林康養記憶小鎮。
“市場是多元多變的,從建設到運營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政府無法做到大包大攬。”楓林鎮黨委書記高開軍說,企業的參與,也不能停留在房產開發階段。
據其介紹,目前,楓林鎮正在與上述4家企業深入溝通,準備以SPV模式(特別目的公司)共建一家公司。“SPV公司的架構越高端,其對資本、人才的吸引就會更大。”高開軍說。
而在醴陵市白兔潭鎮,去年6月,以SPV模式成立的公司已經開始運營。在該鎮黨委書記胡煉紅看來,特色小鎮的建設如果沒有企業參與,肯定會遇到資金瓶頸。“企業參與進來,從規劃設計,到融資,全程跟東,建設速度、服務質量也會同步跟上。”
劉建橋認為,在特色小鎮建設中,企業是主體,政府要做好引導和服務保障工作,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