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小城鎮的發展成為一種歷史選擇——承載吸納農業人口轉移,治療“大城市病”,讓人們詩意地棲居。
成都黃龍溪古鎮,千年水運古碼頭,槳聲燈影夜不收。365天,游人如織。
東南,200公里外的自貢仲權鎮,唐宋年間就有燃燈賞燈習俗,每逢元宵佳節,流光溢彩。
往北,200公里外的綿陽青蓮鎮,詩人李白在此度過青春歲月,當地洋溢濃郁的文化氣氛。
它們,是四川的特色小鎮,也是四川“百鎮建設行動”的試點鎮。
2013年,四川啟動“百鎮建設行動”,選取300個小鎮重點培養,以百鎮帶千鎮發展。2017年6月,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名單公布。
四川的特色小鎮總體建設情況如何?怎么建設好小城鎮?9月14日,記者專訪了四川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解讀特色小鎮的“四川實踐”。據悉,到2020年,四川將培育創建1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小鎮之特"
堅持“小而美”
不建寬馬路大廣場
位于甘孜州南部的香格里拉小鎮,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扼守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門戶,是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國際精品旅游區的核心區,這里自然風光優美,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四川首批省級特色小鎮。
“小鎮建設,必須堅持走科學宜居,堅持‘小而美’的理念,避免照搬照套大城市模式。”從特色小鎮的建設原則上看,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必須研究建立有別于大城市的小城鎮規劃建設標準規范。
他介紹了兩點,布局上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搞大拆大建,防止過度工業化和房地產化;空間上維系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建高層建筑,嚴禁建設不便民、造價高的寬馬路、大廣場、大公園。
“小城鎮,正因為其規模小,人口少,街巷尺度適宜,鄉土氣息濃厚,才成為小城鎮。”在他看來,這正是小城鎮的獨特之處。
小鎮之優"
生態資源豐富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目前,四川有2000多個行政建制鎮,得益于川蜀豐富的地形特質,這些小鎮散落于平原、山地、丘陵、河谷、高山之處,自然風光旖旎,隨手翻開,就是一幅丹青畫卷。
毫無疑問,自然生態優勢在其發展中至關重要,這也是小鎮能成為人們“心之所向”的原因。而生態優勢與經濟發展,事實上也能相得益彰。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以國外舉例說,人們因為小鎮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來到小鎮、定居小鎮,它的生態宜居也吸引了不少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基金總部等新型經濟要素的聚集。
“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資源,還是資本,更是財富。”他強調,四川的小城鎮建設,要突出“四個注重”:注重保護山水格局,強調“顯山露水”,真正讓小城鎮“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注重營造綠色空間;注重塑造生態景觀;同時,注重發展綠色產業,嚴格控制落后淘汰產業向小城鎮轉移。
文化傳承"
保護耕讀文化
避免毀古鎮建新鎮
保持生態自然優勢是關鍵,而傳承歷史文化,也是建設特色小鎮的重點。
“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能明白未來往何處去。在當今城鎮化加快推進的勢頭下,現代人渴望‘記得住鄉愁’只能在小城鎮和鄉村中實現,這是小城鎮的優勢和特色所在。”在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看來,重發展輕保護、重物質輕文化等問題,導致部分小鎮的文化根脈遭到破壞和傷害。
因此,傳承歷史文化,要成為四川小城鎮建設的重點。具體而言,有三點:保護耕讀文化,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在建設中,要注重保留田園生活、營造鄉土景觀、傳承耕讀文化,系統保護小城鎮街巷格局和建筑風貌,避免走‘毀古鎮建新鎮、毀老街建新街’的老路。”他進一步解釋,在傳承歷史文化上注重加強對24個國家級、5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及歷史文化景觀要素的保護利用,要培育一批以民族文化和非遺民俗等精品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小鎮,真正讓小城鎮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
基礎設施"
“3+N”發展
小城鎮要實現大服務
未來,四川特色小鎮的發展將呈現什么特色?
“發展類型上,呈現“3+N”的特色。”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解釋,“3”是特色工業、商貿物流、旅游休閑3種模式;而“N”是衍生出的生態宜居、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等各種主題。
要實現這些,無疑著力的重點首先是基礎設施,要補齊道路交通和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小城鎮”實現“大服務”。
事實上,從2013年啟動“百鎮建設行動”開始,四川就在大力推行“9+N”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配套工程,這些配套工程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也將持續下去。
“到2020年,四川將培育創建1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生態宜居、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現代農業、旅游休閑、商貿物流、特色工業各種類型都會有。”該負責人透露,四川目前已經出臺了《關于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同時將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四川省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大力推動特色小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