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十五五”規劃編制是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城鄉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結合當前政策導向與實踐經驗,需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一、科學定位與差異化發展
1. 主體功能區定位
需立足資源稟賦和區域功能定位,避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指標。例如,生態功能區應側重綠色發展,而產業集聚區需強化創新驅動,確保規劃與主體功能區戰略相銜接。湘西州的案例表明,若忽視自身特色(如民族文化、生態資源),可能導致產業同質化和發展動力不足。
2. 區域協同與比較優勢
縣域規劃需融入更高層級的區域發展戰略,如長三角一體化、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通過差異化分工實現互補發展。安徽廣德通過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承接產業轉移,為縣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二、規劃銜接與協調機制
1. 多規融合難題
當前縣域規劃常面臨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指標不統一、內容重復等問題。需借鑒部分地方經驗,建立統一的規劃指標體系,并通過戰略性規劃搭建“功能—空間”傳導鏈條,確保時間與空間布局的銜接。
2. 上下級規劃聯動
縣級規劃需與國家、省級規劃目標協同,避免政策脫節。例如,湖南“十五五”規劃通過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收集意見,確保規劃既符合宏觀戰略,又貼近基層需求。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
1. 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
湘西州在“十四五”期間因礦業低迷、新興產業支撐不足導致增長乏力,凸顯產業結構優化的緊迫性。縣域需通過科技創新、數字賦能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同時布局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未來產業,提升產業鏈韌性。
2. 創新生態構建
需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本土創新主體,并吸引外部資源。安徽廣德通過“6543”工業強市計劃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可為縣域提供參考。
四、城鄉協調與民生保障
1. 城鄉一體化與公共服務均等化
縣域規劃需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教育醫療資源下沉縮小差距。例如,湘西州通過高鐵、機場等重大項目提升縣域聯通性,但公共服務仍存在短板。
2. 共同富裕與社會治理
需強化就業優先、收入分配改革等政策,將民生支出占比(如湘西州65%以上)作為硬性指標,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五、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
1. 生態價值轉化機制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如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湘西州通過濕地保護、污染防治提升生態效益的經驗值得借鑒。
2. 綠色產業布局
縣域需嚴控高耗能項目,發展循環經濟。安徽廣德推進抽水蓄能電站等綠色能源項目,體現了規劃的前瞻性。
六、財政壓力與風險防控
1. 債務風險與可持續融資
縣域財政普遍依賴轉移支付,需通過優化招商(如湘西州引入中歐班列拓展外貿)、盤活存量資產等方式增強造血能力。
2. 項目可行性論證
避免盲目上馬項目導致資金浪費。應建立嚴格的項目庫篩選機制,確保項目可落地、可收益。
七、規劃實施與動態調整
1. 評估與反饋機制
需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調整”閉環,定期評估執行效果。例如,湖南通過政協云平臺收集動態意見,增強規劃靈活性。
2. 人才與能力建設
縣域需培養專業化規劃人才,提升項目策劃與政策研究能力,避免因人才短缺制約規劃質量。
總結
縣域“十五五”規劃需在差異化定位、多規融合、產業升級、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方面綜合施策,同時強化動態調整與風險防控機制。各地可參考安徽廣德的項目驅動模式、湖南的民主協商機制以及湘西州的生態經濟路徑,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務實的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