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戰略支撐、全局優化和創新引領作用的充分發揮分別須以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生態的優化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為依托。從更加宏觀的體系構建層面來看,則需要以持之以恒的體制機制創新來應對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內外部挑戰。
一、基于“四個面向”,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能力
“十五五”時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充分踐行“四個面向”,發揮對國家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需在前沿基礎研究、產業發展、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領域綜合發力,制定并實施相關戰略和政策,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持續提高國家科技力量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集中力量,爭取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搶占科技制高點。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方面,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制訂并實施基礎研究中長期行動方案;通過國家實驗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集中優勢資源攻關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實施開放包容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吸引和培養頂尖科研人才,提升國際科技競爭力和話語權。面向經濟主戰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科技領軍企業應充分發揮其在感知市場和集成創新方面的優勢,打通科技、產業、經濟之間的堵點。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應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場競爭力和應用水平。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聚焦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等關鍵領域,通過重大科技專項和戰略性科技攻關,確保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自主可控。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前沿領域,制訂并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優勢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國家科研機構的牽引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著力解決關乎國家長遠利益和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通過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國家戰略任務提供有力支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聚焦醫療衛生和生物安全等領域,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健康保障能力,服務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醫藥和醫療設備、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等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升國家在生物醫藥和健康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通過建設高水平醫療和健康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廣泛應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強化科技領軍企業主體地位,以用為導向融合“四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等作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從作用機理看,“ 四鏈”融合與打造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四鏈”融合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高能級創新聯合體通過體系化的創新生態,進一步推動“四鏈”的優化和整合??萍碱I軍企業作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的核心主導者,通過豐富的實際應用場景,能夠串聯起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形成一個有機協同的整體。
面向“十五五”,需通過強化科技領軍企業的主體地位,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促進“大中小”、“上下游”、國有和民營企業及產學研主體間的要素聯動,進一步提升“四鏈”融合度。為此,應加快高端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在創新決策體系中的作用、提高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和優化研發結構、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及完善創新生態環境[40]。具體而言,應優化人才流動和融資渠道,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和主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標準制定,增強科技領軍企業在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確保研發經費占科技領軍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穩步提高;引導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多主體協同創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行業技術進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科技領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圍繞科技領軍企業建立科技服務平臺,提供研發設計、技術評估、檢驗檢測等服務,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降低成果轉化的風險和成本,最終推動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和升級。
三、促進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此基礎上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同時著力推進以綠色發展為底色的發展方式創新,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以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并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質生產力理論繼承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理,并進一步提出了適應現代經濟形態的生產力發展路徑。面向“十五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發揮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形成創新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賦能方式,應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未來產業和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強化原始創新方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優化科研管理體制,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設立長期穩定的專項基金,支持科研人員開展自由探索和基礎研究;建立開放共享的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合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供科研人員股權激勵、成果轉化獎勵等政策支持,吸引和培養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科研團隊,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國有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應積極發揮其在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生態,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在強化顛覆性創新方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通過構建靈活的創新生態,積極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創新中心,鼓勵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的合作;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特別是對顛覆性技術的早期識別和市場化應用提供支持;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能力,形成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融合,增強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此外,中小微科技企業是顛覆性創新產生的沃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強化與中小微科技企業的合作。
四、持續深化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應對痛點和堵點
一是明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主體的定位。在明確各創新主體分工的基礎上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鏈條,促進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專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推動科學前沿的探索;國家實驗室應側重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國家科研機構應聚焦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整合資源推動跨學科的關鍵技術攻關;科技領軍企業承擔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任務;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促進科研成果在地方的轉化和應用。通過設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主體間的長效協調溝通機制,促進科研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重復建設;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和明確的轉化流程,推動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設立獎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促進科研人員的自由流動,進一步明確考核指標,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整體水平。
二是建立相關職能組織,從宏觀層面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主體進行統一管理,并按照各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對其進行分類管理。建議成立類似中央科技委的統籌小組或機構,該統籌組織須具備跨部門協調能力,具備實際的辦事機構,能夠統籌戰略性科技資源的配置,促進國家戰略性科技任務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在此基礎上,建立跨創新主體的合作平臺,在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推進和實施過程中設立專門的協調組織,確保各創新主體能夠協同攻關;加強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并培養專業技術經理人隊伍,緩解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是進一步完善區域之間、中央和地方、縱向部門之間的創新協同機制。為提升區域之間的協同性,政府部門應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增加中西部科研經費投入,引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跨區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協調不同區域的創新政策,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激勵措施促進創新資源的區域優化。為提升中央和地方的協同性,應建立健全政策溝通機制,定期召開科技政策協調會議,加強對地方的政策培訓和指導,構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優化財政支持體系,確保重大科研項目在地方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為提升縱向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應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在科技創新管理和政策執行中的職責和分工,在前述統籌組織的框架下設立跨部門協調委員會和聯合工作小組,構建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確保科技創新戰略的一致性和系統性。(作者:陳勁,吳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