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從省農業農村廳傳來消息,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山西省“十四五”農業現代化三大省級戰略、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及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規劃》有關部署,該廳編制印發了《山西省“十四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通過5年努力,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全面提高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鞏固趨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新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100項以上。
《規劃》堅持穩字當頭、提字發力、保字交卷,以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堅持保數量保質量、守底線拉高線并重,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形成發展高質量、監管高水平的新格局,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
《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從嚴監管,落實屬地責任;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全程控制;堅持預防為主,突出重點整治;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社會共治。發展目標是通過5年努力,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全面提高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鞏固趨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新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100項以上,有機旱作、食用菌、畜禽養殖等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在“菜籃子”主產縣規模以上生產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帶動小農戶參與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評估預警、監督抽查、應急處置機制不斷健全,檢測能力水平不斷提升,農獸藥殘留風險監測參數達到260項,監測數量達到每年2批次/千人。推進大數據、移動互聯、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全面深度融合,構建全面支撐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陽光農安”智慧監管。
《規劃》確定了16項重點任務,即完善標準體系、狠抓按標生產、推進產品認證、加強標準評估、凈化產地環境、開展專項整治、深化農資打假、推進安全縣創建、加強能力建設、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強化監測預警工作、抓好風險評估和應急管理、創新追溯管理新模式、推廣合格證制度新手段、建立信用監管新機制、探索智慧監管新思路。聚焦“特”“優”產業,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安全、質量、服務、支撐、品牌等標準研制,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數量(累計數)達到1150項。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20個以上。開展標準培訓1萬人次以上。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全面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覆蓋率達到100%。推進“合格證+追溯+信用”三位一體信息共享,打造100個“合格證+追溯”發展典型。
《規劃》要求,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環節,成立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將監管成效納入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建立問責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體制性和制度性障礙,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地方政府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按時足額到位;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執法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滿足各類建設項目設施設備維護的需要,保障監管和執法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