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局局長柳衛平指出,做好岳陽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十四五”編制規劃利國利民。但需提防二個問題:編制用不用問題和編制好不好用問題,認清如何補短板,他指出農業是弱勢產業,目前存在組織化程度低、精細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等特點;如何出特色以及如何強服務三個關注點。
“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產業興旺、科技發達、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政治民主”。
發展思路為,借鑒歐美及我國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成功經驗,堅持以科技為支撐,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著力發展和壯大主導產業,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種植業、養殖業規模化經營,堅持靠龍頭企業帶動和引領,走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道路;堅持和完善工業與農業深度融合,依靠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種植養殖模式”,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和分散農戶之間的業務協作,實施保護價收購,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引分散農戶走向市場;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一批高附加值、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推動農業與休閑光觀、健康療養深度結合,促進兩大產業協同發展;合理調整農業區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專業縣、專業鄉鎮,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岳陽市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8.85億元增加到2017年367.6億元。
概括起來有這么幾個特征:
生產規模快速提升。糧食總產321萬噸,比1978年的187萬噸增加近1倍;棉花產量5.6萬噸,油菜籽總產22.4萬噸,生豬出欄720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加2.8倍、11.4倍、4.8倍;水產品產量達52.2萬噸,比1978年增加26倍。實現了從生產自給自足到湖南省重要商品糧和水產品基地的重大轉變。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堅持以發展精細農業、品牌農業為突破口,形成了華容芥菜、小龍蝦、岳陽黃茶、汨羅粽子、平江豆干等特色產業。著力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農工融合,農產品加工業位居全市兩大“千億產業”之首。促進農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全域旅游,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美麗休閑鄉村3個,年接待游客達1600萬人次。促進農網融合,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成功創建1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無籽西瓜育種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項目27項,獲省部及市級科技成果獎勵17項,并獲得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性專利。我市培育的國審品種“岳優9113”已連續2013-2015年成為全國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晚稻品種。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的52.47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630萬千瓦,增長11倍,農機保有量達到79.1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龍頭企業培育有效。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71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161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34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32.4%。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0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5家,市級232家。累計發展家庭農場3007個,登記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086家,通過監測合格的國家級示范社41家、省級示范社88家,發展市級示范社92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