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分析
根據現有基本情況的初步判斷為,吳忠市依然處于工業化的中前期階段,主要表現為,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二產占比不高,一產占比依然超過10%,服務業占比不足40%;從二產內部結構來看,以資源產業和初加工產業為主,工業經濟發展的資源驅動特征非常明顯,沒有一個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效應;從人均收入和投資來源結構等方面來看,如果去掉轉移支付,經濟不足以自給;從消費動力來看,如果沒有大規模轉移支付,消費增長也將乏力甚至為負數;從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情況來看,以利通區為例,全市財政支出自給率不足20%,財政支出的自給率不足13%。
產業發展的亮點為,優勢產業在國內具有競爭力,且培育了一些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包括儀表、牛奶、鹽池灘羊等,還有其他一些具有競爭力或者資源優勢的產業有待培育。但是總體不是依靠技術驅動或者產業集群效應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動力是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效應異常明顯,而且這種固定資產投資,大量來自于中央政府的轉移投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短期效應明顯,但是缺乏長期效應,沒有造成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吳忠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機遇
經濟發展路徑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十四五”期間影響全市最主要經濟增長動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全面變化。基于現有調查資料的分析,高鐵時代旅游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包括旅游人口數量增長、旅游人群結構變化、旅游消費結構變化)帶來旅游收入的幾何級數增長,帶動旅游服務設施利用效率提高和相關服務業發展,有可能進一步造成文化創意、會議會展、健康養老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城市整體環境的改善,則可能造成就業環境提升,與本地資源要素和發展層次相匹配的相關產業則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因此,步入高鐵時代的旅游產業爆發式增長是吳忠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特征和機遇。
“十四五”時期吳忠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審議通過《中共吳忠市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取得新進步、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些目標,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生態等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局,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未來五年重點發展的主要領域和需要實現的關鍵目標,對引領吳忠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