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聯組會上,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委員以制定“十四五”規劃需要新視角為題作了發言。
第一,堅持從問題出發,著力解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和問題。
從“四普數據”看,“十三五”期間我國企業數量和資產規模增長很快,營業收入增長緩慢,規模以上制造業利潤甚至停止了增長,吸納勞動力能力大幅度下降。這說明國內需求沒有啟動起來,嚴重影響了企業收入增長;企業資產規模增長過快,虛胖,導致總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投資收益率又是引導企業投資的“指揮棒”,投資收益率過低導致制造業投資相對低迷;高科技產業占比增速緩慢,很多地方政府將政策都給了高科技產業,增長依然依賴傳統產業:吸納勞動力最多的是個體工商戶,勞動力過多流向了低效率經濟領域,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發展機制和短板問題。
第二,堅持從企業家視角出發,讓企業家能在規劃中挖掘商機。
“十三五”期間,各地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和降低要素成本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這些改革舉措在轉化為產業和經濟發展績效上差異很大。很多地方政府平臺搭建好了,沒有引來企業家唱戲。企業家是發現商機、組織要素生產并承擔投資風險者,是創新的核心推動者。發展規劃中的大部分內容,需要通過企業家創新和投資來實現。政府作為規劃制定者,視角很容易從政府出發,忘記了發展規劃的實現過程需要企業家來唱主角。因此,我們要從企業家視角去制定規劃和審視規劃,要讓企業家從規劃中能挖掘巨大商機,激發投資熱情。
第三,堅持從完善市場機制出發,把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改革核心。
企業家創新創業,一要優良營商環境,二要健全要素市場,三要完備金融市場體系。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條件。從資本要素角度看,每個企業都有資本,都需要能流通、定價和交易的市場,無論大小、業績和所有制不同,都不能剝奪企業交易資本的權益。我國資本市場服務需要下沉。
第四,堅持從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差異性出發,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政策。
要分類推進服務業的發展。第一類是我國傳統的商貿、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四大服務業,約占GDP的30%,即使跟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美國相比,在經濟總量中比重已經跟美國相近或超過美國,占比已經難以提升。這類產業發展關鍵是整合布局,提質增效。第二類是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包含信息軟件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以及科技服務業等,約占GDP的7%,與美國同類服務業相比,仍然有翻倍提升空間。第三類是社會服務業,包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社區服務等,約占GDP的15%。這類服務業發展空間更大。“十四五”期間,要加大事業單位改革,大力度導入民營經濟,在社會服務業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學會用市場力量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