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養殖業是烏當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保障畜禽 產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畜、沼、果” 生態養殖工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作用。根據農業和農村 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烏當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及概念規劃,為 進一步促進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了烏當區畜 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1 “十三五”回顧
1.1養殖業基本情況 烏當區現有10多家規模養殖場,主要有:貴州南洋現代農 業發展有限公司、新場富興種養殖場、貴州科敏鑫農業種養殖 有限公司、貴陽烏當區新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烏當區龍二哥養 殖場、烏當樂成種養殖場、貴州貴陽綠源禽業有限公司、鼎潤養 殖場、烏當區創豐種養殖有限公司、烏當區新堡鄉明松種養殖 場、貴陽康態源綠色種養殖場有限公司。2019年年底,生豬存欄2.3094萬頭,生豬出欄 3.9716萬頭;生態家禽存欄39.3166萬羽,(其中蛋雞存欄18.624萬羽,肉雞存欄20.6022萬羽),生態家禽出欄163.64萬羽,禽蛋類總產量達0.3752萬t;牛存欄0.1832萬頭,牛出欄0.047萬頭;羊存欄0.0332萬只,羊出欄0.0312萬只;肉類總產量4505.69t,其中:豬肉3161.75t,禽肉553.8484t,牛肉88.65t,羊肉4.24t。與2018年同期相比,生豬存欄、生豬出欄及肉類總產量下降幅度 特別明顯。
1.2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于 2017 年烏當區在轄區范圍內劃定了畜禽禁限養 區,2019 年對烏當區畜禽禁限養區再次進行調整,出臺了《烏 當區關閉、取締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城市規劃 <禁養區 >畜禽養 殖實施方案》,加之北部鄉鎮大多數地塊除了基本農田就是林 地,受土地、環保、林業及規劃等相關政策的制約,符合相關政 策要求的土地又不連片,所以不能發展大型規模養殖場。
(2)人才貯備不足,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專業人才較少, 人員嚴重匱乏,而且年齡較大(絕大部分均 50 歲以上),鄉鎮農 業服務中心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大部分屬于“半路出家”,鄉鎮獸 醫站名存實亡,雖有獸醫站編制,但無專業人員從事畜牧獸醫 技術工作,村級防疫員又存在“三老”,即: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知識低化。加之待遇不高,工作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對畜禽養 殖發展及疫病防控難以及時、有效、精準的指導和服務。
(3)生產投入資金不足,包括政府、養殖戶對養殖業的投入 不足;生產中的服務技能不高,特別是村級協防員的服務技能 有待提高;生產中風險防范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畜禽產品質量 安全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
(4)畜禽養殖標準化程度及規范化程度不高,糞污資源化 利用設施設備不足,導致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較低,存在一定的 環境污染風險,再加上地域位置限制,草地資源開發利用率低, 草食家畜(牛羊)飼養總量較少,從而造成肉類總產量明顯下降。
(5)烏當區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防控工作 任務繁重。特別是非洲豬瘟,由于現階段沒有疫苗,全國各地 頻頻發生,所以烏當區生豬存欄及出欄數量下降幅度特別明 顯。
(6)生態環境制約日益凸顯。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不 斷提高,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特別是 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政策措施,對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十四五”發展規劃
2.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習近平同志新時期 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產、優 質、生態、安全的要求,貫徹生態循環養殖、一產助推旅游發展 戰略,緊緊圍繞保安全、保生態、保供給“三大任務”,以發展特 色養殖為重點,以提高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為目標,進一步加 快特色化、標準化、產業化、規范化步伐,加強依法行政和獸藥、 飼料管理工作,推動整個養殖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全區養殖 業持續健康發展。
2.2發展目標 發展適度規模的生態循環畜禽養殖生產基地,到2025年, 烏當區規劃生豬年出欄 5萬頭,生態家禽年出欄維持在80萬 羽、禽蛋產量維持在0.25萬t、肉類總產量維持在 0.5 萬t。
3 發展重點 科學謀劃“十四五”養殖業發展,必須統籌考慮,重點突破, 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1)優化現代畜牧產業規劃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控制與 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烏當區畜禽禁養區劃分方案》的 實施。按照烏當區總體規劃的禁養區和可養區,強化依法治 牧,在禁養區,嚴禁新建、擴建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在可養區 內從事畜禽養殖的,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 規定。加大畜牧機械在養殖場生產中的推廣應用(特別是糞污 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實現畜禽養殖標準化、規范化、機械化、 現代化、生態化發展。
(2)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標準化畜禽養殖 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 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 理”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加強關鍵技術培訓與指 導,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工作,進一步完善標準 化規模養殖相關標準和規范,要特別重視畜禽養殖污染、病死 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因地制宜推廣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實施生 態環保養殖示范工程。全面貫徹國務院《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 治條例》,依據《烏當區畜禽禁養區劃分方案》,規范養殖、聚力 治污,引導和鼓勵規模化養殖場實現雨污分離、干濕分離、糞便 堆積發酵、污水三級沉淀、沼氣發酵和有機肥制作等糞污處理 技術,積極推廣“種養結合、糞污就地消化”等循環經濟生產模 式,提高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率。
(3)適當引進新品種,積極采納新技術,在穩定常規品種產 量的同時,重點推廣無公害養殖、綠色養殖;加快推進現代畜禽 種業體系建設,按照“保種打基礎、育種上水平、供種提質量、引 種強監管”的要求,增強自主育種和良種供給能力,逐步改變畜 禽良種長期依賴引進的局面。
(4)精心培育畜牧品牌。加強生產源頭治理和質量控制, 努力提高畜產品生產的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程度,培育出一 批新的名牌畜產品,增強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良性競爭。采 取品牌培育、連鎖組織、有償授權使用等辦法,扶持和培育優質 畜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并建立配套養殖 生產基地,走出培育重點骨干品牌的新路子,逐步實現由產品 競爭向品牌競爭的跨越。
(5)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畜牧業監測 預警體系,加大信息引導產業發展力度;深入推進畜牧技術推 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畜牧業防災 減災體系,強化金融保險等惠農政策落實,加大生豬和家禽保 險力度,提高畜牧業抗風險能力,實現畜牧業減災促增收;強化 公共防疫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6)加快推進畜禽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畜禽產品安全 是現代養殖業發展的重點,加強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 入品的監管,提高監測頻次;加強檢驗檢測、安全評價和監督執 法體系建設,強化監管能力,提高執法效能;全面實施畜禽標識 制度和牲畜信息檔案制度,完善畜產品安全監管和追溯機制。
(7)實施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工程。完善重大動物疫情 應急預案,落實隊伍、資金、技術、物資儲備,提高應急能力。深 化基層防疫隊伍改革,加強以區動物疫控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 所為龍頭、鄉(鎮)農辦為骨干、村級防疫員為基礎的動物疫病 防控網絡體系建設,增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動物疫病綜 合防控能力。
4 產業布局
隨著全區農業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烏當區畜 禽養殖業也朝著生態化、標準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十四 五”期間,畜禽養殖業的重點是轉變發展方式,實行養殖標準化 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在保持現階段生豬、肉蛋雞等生產穩定的 基礎上,打造烏當區特色。推行標準化生產,以動物示范養殖 和新品種研發為主,輻射帶動全省優良動物品種的推廣,同時 結合家庭農場、養殖基地和大戶,提高全區畜禽養殖業的專業 化、組織化、市場化水平,發展生態環保型養殖,實現產業化經 營。 在新堡鄉、羊昌鎮、新場鎮、百宜鎮、下壩鎮重點發展生豬 養殖;水田鎮、羊昌鎮、百宜鎮、下壩鎮重點發展肉雞養殖;水田 鎮、羊昌鎮、新場鎮發展蛋雞養殖:北部鄉鎮根據條件適當發展 肉牛養殖。
5 發展舉措
(1)大力引進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才,按照編委編制配備 工作人員,合理調配年齡結構比例,強調工作紀律。
(2)大力推進養殖業科技進步,通過品種改良和新品種引 進、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進一步提高養殖業的科技水平。
(3)做好防疫檢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努力確保不發 生重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 病。
(4)加大執法力度,確保養殖業健康發展。提高執法人員 素質;加大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普及,不斷完善執法手段,提高執 法技術含量。
(5)大力開展農民培訓,提高養殖從業人員素質。一要深 入基層,把培訓班辦到養殖場、小區,把農民最需要的技術送到 他們手上,讓更多的農民通過發展養殖實現小康。二要樹立和 推廣典型,要全面總結、大造聲勢、及時推廣,帶領更多的農民 通過發展畜牧產業增收致富。
(6)加強領導,多渠道增加投入。針對當前非洲豬瘟等重 大動物疫病防控現狀,加強疫病防控,提高防控能力,出臺相關 政策措施,恢復生豬養殖。抓住國家增加對農業等基礎設施投 資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隨著財 政收入的增加,相應地提高養殖業的投入比例;加大招商引資 力度,搞好內引外聯,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堅持國家、集體、個人 一起上的方針,積極引導農民增加對養殖業的投入,逐步建立 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橫向聯合為輔助、以農民投資為主體的 投資體系。(作者: 雷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