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打造大湘西旅游經濟圈。其實早在2012年湖南省經濟工作務虛會上,湖南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就提出了建設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示范區的設想。
優化旅游發展新格局
2012年湖南省政府發布的《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湖南省要構建“一個龍頭、兩個中心、五大支撐城市、一條廊道、四條精品旅游帶、六大旅游板塊”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這個發展新格局即:著力建設張家界旅游龍頭、鳳凰和 山兩大旅游中心,依托張家界、常德、吉首、懷化、邵陽五大區域中心城市,構建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黃金走廊,形成大湘西世界遺產旅游帶、沅水山水民俗景觀帶、滬昆高速民俗生態旅游帶、原生態自然風光旅游帶四條精品旅游帶,打造張家界奇山異水遺產、大桃花源山水田園休閑度假、湘西文化生態風情、懷化古城古鎮古村、大 山原生態文化、中華瑤鄉民俗文化等六大旅游板塊。
在構建完善發展格局的同時,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圈還大力加強文化產品的建設,通過旅游作為載體,將無形的文化形象化、聚集化,不僅積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核心價值體系,還努力發展旅游市場,快速擴大產業規模,使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轉化為經濟效益。
以湘西州為例,在堅持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湘西州大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加快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步伐。目前,全州500萬元以上的旅游投資項目共16個,其中11個進入湖南省旅游重點項目建設“251”工程;湘西生態文化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立項;鳳凰古城創建5A級景區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納入湖南省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鳳凰古城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突出抓好旅游商品的開發,大力發展以酒鬼酒、鳳凰姜糖等為主的特色食品,以苗族銀飾、土家織錦、湘西篾器為主的民族工藝品,以古丈茶葉、富硒獼猴桃為主的農產品暢銷旅游市場。其中姜糖、銀飾、茶葉等已成為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大產業。
打造發展新引擎
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兩大產業全方位、各層面、廣角度的合作發展。“站在旅游角度來看,抓住文化 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角度來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市場。”湖南省旅游局文化發展處處長黃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的融合必將產生潛力無窮的 “疊加效應”,給大湘西地區裝上新的發展引擎。
大湘西地區是湖南主體少數民族苗、土家、侗、瑤的主要聚居地,有1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土家、苗、侗、瑤等少數民族流傳的豐富的民俗藝術和民間工藝。通過旅游的載體,這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藝術變成了鮮活的旅游產品,進入文化市場。
湘西地區的印染蠟染工藝,本是即將失傳的民間藝術。但自從印染蠟染布做成民族服裝、裝飾畫之后,擺滿了鳳凰古城的大街小巷,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獲得了堅實的市場支撐。
文化融入使得旅游產品更豐富。以張家界為例,近年來,張家界大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積極發展旅游演藝,相繼推出了《天門狐仙》、《魅力湘西》、《梯瑪神歌》等優秀演出節目,游客可以“白天看山,晚上看戲”,拉長了旅游產業鏈,也贏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
湘西文化的特質,具有地域性、獨特性乃至唯一性,不可復制,是大湘西旅游品牌的核心價值。在打造大湘西文化旅游品牌核心價值體系時,融入神秘湘西的文化元素,使之成為統領湘西文化旅游的總靈魂,最大限度地釋放出神秘湘西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同時獲得客觀的產業效益,帶動大湘西的全面發展。
建設富裕大湘西
近年來,隨著旅游文化產業的大力融合,大湘西地區的經濟發展穩步前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將使旅游業強者更強,另一方面將使文化產業由弱變強,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必將帶來大湘西地區經濟發展新的興奮點,從而成為重要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2012年,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70.13億元,同比增長11.3%;完成固定投資1808.98億元,增長32.8%,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3.14億元,增長15.3%;進出口總額7.5億美元,增長9.2%;工業規模增長13.0%。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發展速度、發展規模,這兩大產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強,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大湘西百姓的就業問題。
根據湖南省相關發展規劃,2015年,大湘西年接待游客量將超過1.5億人次,旅游產業總收入超過1000億元;大湘西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將占GDP的5%以上,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