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調研
西部地區正處于重化工業階段,工業是西部各大城市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西部地區能源消耗構成中煤炭大約占到七成,碳排放構成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來自于工業部門。工業園區是資源高度聚集的工業化載體,能有效地推動產業聚集,形成協同效應的工業發展模式。同時,工業園區也是西部地區能耗及碳排放聚集區,其低碳轉型是促進整個工業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工業園區實現向低碳工業園區的轉型是西部地區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將以重慶為例,探討西部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現狀和低碳轉型發展存在的障礙。
重慶工業園區發展歷程與現狀
——低碳工業園區的內涵
低碳工業園區的核心理念就是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低碳消費和低碳循環,建立低污染、低消耗的城市工業區發展模式。總體上低碳工業園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主要特點:(1)在產業發展方面,應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物質和能源的低碳循環;(2)在工業園區內部生產環節中注重清潔生產,構建低能耗能源體系;(3)低碳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土地要集約利用,產業功能結構合理,生態環境良好,建立工業園區內的固碳生態環境體系;(4)完善健全工業園區低碳運行政策、低碳規劃建設和管理體系。
總體上講,國內低碳工業園區仍處于發展初期,概念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大多僅是以原園區產業為基礎的升級版,核心技術缺乏,明確的低碳標準缺失,配套措施及規范不盡完善,支援服務體系尚未確立。
——發展歷程與現狀
1993年4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重慶設立中國西部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開區在管理體制、運營方式、招商引資方面的大膽探索,為重慶下一步工業園區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2002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渝北等16個區縣(市)設立特色工業園區的批復》,宣告了空港、萬盛等工業園區的設立,標志著重慶市市級開發區 (園區)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2008年1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是我國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和目前唯一的 “水港+空港”一區雙核的保稅港區。重慶工業園區建設正式開啟了內陸開放的大門。
2009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國家戰略層面正式研究設立 “兩江新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第三個副省級國家新區。兩江新區的設立掀起了重慶工業園區新一輪發展高潮。
經過近20年的發展,重慶市工業園區無論是入駐企業規模,還是工業增加值貢獻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十一五”期間,全市園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5%左右,工業銷售值五年上升20倍。從2005年到2010年,園區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 12.9%提高到38.4%,園區工業銷售值占全市的比重從21%增加到60%以上。2011年,園區入駐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52戶,占全市68%;實際利用外資27.3億美元,占全市工業當年利用外資的68%,進出口總額220億美元,占全市的75%;實現千億級園區零突破,百億級園區達到25個;園區每平方公里產出達63.5億元,產出強度接近上海開發區水平。
同時,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化工、裝備等六大支柱產業。全市48個工業園區涉及28個行業,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特別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工行業、紡織業。目前園區已集聚5000多家企業,帶動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工業園區也是重慶市工業能耗和碳排放的“大頭”。2011年全市工業園區能源消費2200萬噸標準煤,分別占全市能 源消費和全市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的30%和65%。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對,重慶園區內各行業能效提升空間巨大,如上表所示。
重慶產業園區低碳轉型發展存在的主要障礙
重慶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客觀上存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強烈需求,但能源消費結構極不合理、低碳發展轉型在短期內存在諸 如多重成本、理念意識不到位等重重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
重慶能源消費仍然是以煤炭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煤炭在一次能源供應中所占比重維持在65%左右,遠高于27.8%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 資源稟賦、機制因素以及技術水平的制約,高位能耗水平難以短期內得到根本轉變。重慶資源稟賦決定了依靠可再生能源調整能源結構的能力非常 有限。重慶風能、太陽能、潮汐能資源缺乏,水能資源雖然蘊藏豐富,但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在2010年前將基本開發完成。機制因素阻礙能源調整結 構。盡管重慶天然氣儲藏量豐富,但開采權歸西南油氣田公司,近幾年供給缺口持續擴大。
——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阻礙園區低碳轉型
作為國家六大老工業基地,重慶經濟支柱的汽摩、裝備制造、資源加工等行業都屬于高能耗、高排放行業。2010年,重慶市以重工業為主 的六大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為1874億元,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30.8%。這些行業中積淀了大量的設備、資金、人員、技術等有形無形資產,同時 又由于技術研發投入運用需要相當的時間,高能耗產業將長期存在,對經濟繼續發揮重大作用。預計2020年之前,重慶難以擺脫重化工業的路徑依 賴。
——園區所在區域發展水平使園區面臨經濟和環境的兩難選擇
重慶工業園區總體還存在工業基礎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現象,“一圈兩翼”經濟基礎和發展環境差距明顯,工業園區“一 ”強“兩”弱,嚴重分化。位于“兩翼”區域的園區不僅園區規模、投入產出效益差,而且規劃建設檔次、產業鏈接能 力也弱,多數還處于初級加工階段,必須加快實現低碳轉型,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兩翼”在區位和發展要素上處于劣勢, 園區還承擔著服務地區經濟的任務,是區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短期內更注重經濟效益,難以投入大量的盡力實現產業的升級和技術的提升。 如何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中找到均衡點,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低碳轉型面臨的難題。
——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多頭管理,管理能力建設有待提高
重慶特色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主要分為管理委員會制、園區開發公司制、開發公司和園區管理委員會制。目前,各園區分別使用不同的模 式,運行機制紊亂,不便于統一規劃管理,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職能與經營責任的交叉,重大決策難以統一。園區既要接受市級相關部門的 指導,又要接受所在區縣政府的管理。而涉及園區低碳發展事務的,除了市經信委外,還有市發改委、市環保局等七八家部門,但各部門對園區低 碳管理職能沒有明確分工。結果工業園區低碳轉型導致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政策,相關政策間有效銜接的不足,相應的能耗統計、溫室氣體排放核 算等基礎性工作無法開展,開展低碳試點的措施缺乏依據和科學的考核。
——現行考評機制不利于實現園區低碳轉型
現行考評體制主要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強調的是“GDP”,官員考核、園區的評估更多地看重經濟增長率、項目落地、資金引進等指標,還沒有真正將綠色GDP等相應的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園區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固體廢棄物排放、污水排放、碳排放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