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發展問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還未達到“深度融合”,尚未形成系統性的整體效能,不能適應當前形勢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目前主要問題可概括為:為什么要融合、融合什么、怎么融合、誰來融合,以及與此相關聯的融合的指導思想,融合的階段步驟,融合的領域、范圍、層次、方式,融合的程度以及融合的規模,還有融合的問題難點、融合的風險分析、融合的國際比較、融合的對策措施、融合的成效評估等。目前,這些研究仍有待系統化,加強前瞻性。
總的來說,軍民融合發展,可從以下五個層面展開研究。
技術層面:加快民用轉化、民用協同進程
軍用技術轉為民用,民用技術轉為軍用,即“軍轉民、民轉軍”,僅局限于技術層面上的融合。其涉及的問題有:軍用技術轉為民用后的知識產權管理問題、民用技術轉為軍用后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在我國,首先需要加快“軍用技術成果民用轉化、軍工標準體系民用協同”這一進程,以此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在技術及其標準體系上的轉型升級。國防需求牽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在整體上轉型升級,上一個新臺階;民用工業上一個新臺階后,可為高精尖的國防工業提供高水平的配套服務,由此實現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螺旋式上升”。因此,不僅要運用新思維破除長期以來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之間形成的思想性、體制性、政策性、技術性藩籬。同時,要突破國防工業內部因條塊分割而形成的創新資源開放不足問題。
企業層面:核心能力共享,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無論軍工企業還是民用企業,目前在產品上實行“軍民結合”、分線管理,在資本上實行“參股管理”。這里,無論“民參軍”還是“軍參民”,都涉及利益問題、風險問題、保密問題、信任問題。
軍民融合發展,不是軍隊和民企如何發展,而是軍工制造和民品制造融合發展。譬如美國波音公司,既是民用企業也是軍工企業,亦民亦軍。作為民用企業,主要生產民用運輸機;作為軍工企業,主要生產軍用飛機、導彈及運載火箭等產品。總之,軍亦民、民亦軍,這是軍民融合發展在企業層面上的最高方式。這里,基于時代發展背景,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當前目標:像飛機、輪船、汽車、發動機、火箭、衛星、核能、通信、網絡等裝備制造,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像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終端等,除保密的部分外,均可共建共用。以上領域,建議構建一個價值網絡體系,包括規則設計商、系統集成商、模塊供應商,實行社會化研發、社會化制造、社會化采購、社會化后勤服務。
最終目標:軍工企業,對于其核心能力板塊,即“長板”,通過打造平臺、網絡,把國內這一領域的所有業務全部集中過來,也就是將軍工企業的核心能力為全社會“共享”,以此實現核心能力在全社會范圍內的無限次重復使用;對于其非核心能力板塊,即“短板”,通過打造平臺、網絡,向國內這一領域的最佳企業實現“眾包”,也就是將全社會這一領域的核心能力為軍工企業使用,以此實現軍工企業在全社會范圍內的資源最優配置。同理,民用企業亦是如此。
區域層面:整體規劃,統籌兼顧;一體布局,亦民亦軍
地方黨委在經濟發展決策中應充分考慮融入國防建設和國防發展元素,寓軍于民。國防建設充分利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寓民于軍。兩者打通,從“軍地分割”運行徹底轉向“軍地一體”運行。總之,區域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兼顧;一體布局,亦民亦軍。切忌機械膚淺地理解軍民融合發展概念,簡單化為搞個軍民融合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地方借機拉項目、拿土地、要政策。為融合而融合,甚至把軍工企業生產流程“照搬照抄”到地方中去,造成新一輪的重復建設。
鑒此,地方黨政領導應加強培訓,用軍民融合發展的理念和思維指導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建議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總指導下,待條件成熟時,由部門歸口推動為主轉變為部門歸口和本級黨委雙向推動為主。在黨的絕對領導下,將黨管國防建設和軍管國防建設融為一體,形成一盤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國家層面:樹立“小軍隊,大國防”的概念
所謂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其實質是“軍民一體”發展,旨在將強國和強軍二者打通、融為一體。這里,需要正確區分“軍民結合”、“軍民對接”、“軍民協同”和“軍民融合”、“軍民一體”等概念所表達的不同內涵,著重點在后者。
軍民融合發展,不僅包含國防科技工業領域,而是涉及軍隊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必須深化軍隊改革,將軍隊中的教育、文化、醫療、體育資源絕大部分搞社會化“共享”,甚至與軍隊徹底“脫鉤”;同時,這些領域的高端民用資源亦為軍隊服務。
軍民融合發展,不僅統籌發展交通、空管、信息、氣象、計量體系,更要統籌發展現代基礎設施,即“云網端”;軍民融合發展,不僅強調“硬融合”,更要突出“軟融合”,即從理念、體制、機制、政策、法規、制度、標準這些方面打通融合,樹立“小軍隊,大國防”的概念。
鑒于此,國家層面,一是亟須突破經濟建設在國防建設中不充分發展和國防建設在經濟建設中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二是亟須打破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二者不協調發展的格局,在整體上堅持“經濟建設貫徹國防需求,國防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這樣一來,中國經濟增長在供給側將由工業化、城市化、數字化、國防化“四駕馬車”共同推動,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即軍民融合發展真正上升為國家戰略。
全球層面:立足國情,著眼未來,引領全球
軍民融合發展,其全球時代指導思想是“共享經濟”、“互聯互通”,破界、跨界、無界發展;其中國特色指導思想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因此,軍民融合發展這盤大棋,必須立足國情,著眼未來,引領全球。
軍民融合發展,其空間不僅限于國內,而且應走向全球。“軍民一體”要由國內延伸至全球。今后,要把國防戰略布局和對外經濟合作結合起來,兩者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從而把軍民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在全球層面付諸行動。
當今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終端,ICT、DT、CPS,區塊鏈、識別技術(臉部、語音、指紋)、無人技術飛速發展,中國企業在這次新技術革命浪潮中走在了世界前列。部分民用企業,立足互聯互通的大背景,立足跨界融合的大時代,立足互動共享的大思路,在“走出去”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通過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研發、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運作,將國際上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及時返回國內,一并運用到軍工企業中,由此形成民用科技和國防科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同時,民用企業自身屬性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因此,中國亟待探索、構建一整套基于全球層面的軍民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綜上所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認識:(1)軍民融合發展,不僅要在技術領域、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更要延伸到軍隊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因此,必須將軍民融合發展置于進一步深化軍隊體制改革——“瘦身強體”的大背景下思考。(2)軍民融合發展,其實質是“軍民一體”發展,建議把地方各級政府層面作為關鍵抓手,以此落地、落實。(3)軍民融合發展,不僅要基于中國國情,還要基于時代特征,更要基于前瞻思維;不僅需要借鑒世界各國已有做法,更要突出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引領、領先效應。(4)綜合各方研究力量,包括研究機構、政府機構、軍隊機構、黨校高校、民間智庫,站在全局高度、國家角度、融合維度,分別就上述重大理論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國家軍民融合發展規劃綱要》。(5)軍民融合發展,必須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成效,其最終目標是“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由此,將軍民融合發展由“初步融合”全面提升到“深度融合”。